第11节(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就是说,青年知识分子的出路有两条:一是由太学生而郎而官,二是由太学生而吏而郎而官。后一条路虽然曲折,却意义重大。
  意义在统筹官与吏、儒与法。
  前面说过,大秦帝国是吏治天下的。在他们那里,官就是吏,吏就是官。或者说,都是事务官或技术官。在秦人看来,有这些财会和法律人才便足以治国。汉人却认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要想长治久安,光靠技术不行,还得讲政治。因此,要有事务官,更要有政务官。
  政务官就是文官,事务官则是文吏。
  文吏和文官,缺一不可。
  事实上,汉帝国的选官从来就有两个途径,一个叫文学,一个叫吏道。吏道就是由吏而官,文学却不是诗词歌赋,而是经典文献。武帝之后,则专指儒家经典。也就是说,饱读诗书是文学;从基层做起,由于廉洁奉公又精明强干而得到提拔,是吏道。
  张汤走的是吏道,公孙弘靠的是文学。
  这两条路线,在两汉是并行不悖的。武帝至东汉,都号称“三公辟召,四科取士”。四科是:
  德行,看道德品质;明经,看学术水平;明法,看法律知识;治剧,看执政能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