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节(2 / 3)
“哦,这个讲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涉及到流体力学,涡动力,还有很多很专业的东西,就连我,要弄明白也要很长一段时间。你真的想知道?”史高治微笑着望着摩根。
“见鬼,就不能用简单一点的语言解释吗?”摩根果然如史高治预料的那样,在那一大堆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听起来就很厉害名词前面退缩了。
“简单一点说,就是这个小伙子发现在船只航行的时候,带起的涡流能产生一种力,加以合适的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兴波阻力的影响。嗯,这种力额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就叫做夏尔谢夫力。靠着对这种力的利用,我们的新的船型的阻力要比一般的船只都更小,这使得我们的新船的经济性能非常突出。”史高治解释说。
“很不错的小伙子。嗯,这种设计也应该能让我们建造的军舰速度更快吧?”摩根问道。
“很遗憾,这种设计只在低速端有用,随着速度的增加,夏尔谢夫力起到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小,到18节左右的时候,基本上就没用了,超过18节之后,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如果到了三十节,这种力和兴波阻力结合起来,甚至能损坏大多数船只的龙骨结构。所以,无论是军舰还是高速的邮轮或者游艇,都用不上这种设计了。只有对速度不敏感一些货运船只才用得上这种设计。”史高治双手扶着水池边的护栏上,盯着池子里的那条正在进行耐波性测试的大比例模型,这样对摩根说。
“麦克唐纳先生,摩根先生,您们好。”这个时候,克劳奇·夏尔谢夫已经绕过了长长的水池,走到了史高治和摩根的身边。
“嗯,小伙子不错。”史高治点点头说,“给我们的摩根大老板介绍一下这条船的特色吧。”
“好的。”克劳奇回答说。然后他转向摩根开始向摩根介绍他的这种新设计的船型……
很快,关于摩根-麦克唐纳造船厂将要为美孚石油生产一种全新的,排水量高达六万吨的巨型邮轮的新闻就出现在了各种报纸上。当然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受众更平民化的太阳报,就把报道的角度集中在这种船只的巨大上面,并将它和其他国家的类似船只,尤其是和一直以来让美国人民最为痛恨的英国人制造的类似用途的船只相比,然后就毫不客气的将英国人的造船技术说成渣渣。
而以理性、客观、中立自命的纽约时报则指出,虽然美国的造船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这条船现在还只是一条图纸上的船舶,甚至连切割钢板的工作都还没开始。加上这条船太大,所以需要新的专门的船台,而巨型船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所以这条船至少要到明年的八月份,才能上船台建造。所以这个时候就为此欢呼,就觉得美利坚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了,未免稍微早了一点。
而专注于科学技术的《科学》杂志,则对这种船只的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比如依据水池实验的结果,这种船的航海性能,尤其是高海况下的航海性能应该非常出色,另外,为了能快速的装卸石油,这条船所采用的各种全新的技术……
至于在经济方面最为专业的华尔街日报则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船只的优势:“巨大的运载量,使得海运的效率大为上升,从而使运输成本至少下降了三分之二。而巨大的配水量带来的高海况下依旧卓越的航海性能,更使得这种船只可以在那些最不适合航海的季节里在最艰难的航线上航行,这也大大的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这种船的出现,几乎直接宣告了,以前的那些几千吨,万余吨的油轮已经完全过时了。相比这种简直就像是史前巨兽一样的怪物船只,在跨越大洋的运输竞赛中它们已经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了,几乎可以肯定,只要这种巨型油轮能够顺利投入使用,那那些小排水量的油轮都会在很短时间之内被淘汰掉。
同样的道理,超级油轮相对于一般油轮的优势,超级货轮也一样会有。可以预计的是随着超大排水量船只建造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巨型船舶将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海洋运输的航线上,到那个时候,现在的那些运输量有限的船只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几乎可以肯定会被陆续淘汰。因为只有拥有大量的这样的船只的运输公司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如果一家航运企业依旧使用那些老船的话,那他们快就会发现,他们的运营成本会使得他们在面对竞争者的时候,一点抵抗力都没有。所以,这种船只的出现,几乎直接就意味着运输行业和船舶制造行业的大变局……”
……
就像华尔街日报分析的那样,摩根-麦克唐纳的那条叫做“波塞冬”的巨型油轮破坏了此前油轮竞争的一切规则,使得石油的运输成本下降了接近三分之二。这使得拥有这样的船舶的企业在运输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利润大幅度的上升了,或者意味着在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他们可以轻松的用降低运费的简单办法打倒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将价格降低到让对手需要倒贴才能跟进的地步,还能保证自己拥有不错的利润。
所以,谁首先能够拥有这样的油轮,谁就能在石油运输的市场上迅速的获得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为生产这种船准备的两座新的船台都还没来得及完工,但是船厂收到的订单都可以拍到五年之后了。而摩根-麦克唐纳船厂在这样的鼓舞下宣布,将再增加两座这样的大型船台。
既然超级油轮还没来得及下水,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样美好的钱景,所以全世界稍微有一点能力的造船企业都投入到建造超级油轮的竞争中。英国人,德国人,甚至就连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加入了这场游戏。英国人更是将这场超级油轮之争视作是维护国家威望的斗争。于是他们宣称,他们已经制定了一个计划,将建造比美国人的“波塞冬”更大,更先进的超级油轮,据说原本用于制造战列舰的某些船台已经开始改建,以便兴建能和“波塞冬”匹敌的超级油轮。另外,全新的,更大的船台也已经开始建造了。
至于德国,他们的那位有时候经常会出点小问题的皇帝一向出了名的好大喜功。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的反应倒是慢了不少,他甚至觉得,如果英国人愿意将那些可以用来建造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船台拿去造民用船只,倒也不是坏事。
当然,德国皇帝的这种没有远见的迅速的被纠正了过来,他的那些和企业主联系紧密的将军们告诉他,生产超级油轮是一件很赚钱的事情,靠着它,他们可以进一步扩大建造战列舰的能力。另外,制造这样的巨型油轮,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让经济从萧条中迅速的复苏。
至于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就更没有说要和美国英国争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的桂冠的意思了。他们并不指望自己的超级油轮在性能上能超过英国人和美国人,不过,他们都看到了这样的一点,那就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船台,尤其是生产超级油轮需要的大型船台,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他们的生产速度不可能太快。而那些运输企业未必能等那么长的时间。如果这时候,他们可以研制出在性能上与美国人的波塞冬相当,或者差距有限的超级油轮,那么那些等不及的订单,肯定就能落到他们的手中。
……
“巨型油轮的热潮总是掀起来了,下一步,就该在普通的货船上面下功夫了。”看着手里的资料,史高治这样想着。
第五百八十六章 景气(五)
史高治所说的普通货船并不是指所谓的“夏洛特标准货船”,那种专门为了应对德国将来的无限制潜艇战而准备的货船,那种货船造价便宜,生产迅速,加上速度性能突出,在未来的战争中,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货船,然而在和平年代就未必了。首先,这种货船的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在战争中,一条货船,在遍布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上,一般来说,是没机会跑满这样的使用寿命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在一到两年内被击沉,能够撑到三年,那简直就可以叫幸运儿了。但是,在和平时代,一条货船可能会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那简直就没法用了。当然,这也只是设计寿命而已。硬要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又三年的用,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说在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把手上的那些“自由轮”依照卖废品的价格处理给了很多的第三世界穷国。而在有些第三世界穷国,比如菲律宾印尼什么的,他们甚至把这些设计寿命同样只有四五年的“自由轮”一直用到七十年代,几乎超出设计寿命十倍。其中的一些甚至被改成了客船使用,反正第三世界穷国的人命便宜。
但是那些第三世界穷国手里的“自由轮”在战后也基本不会跑远洋航线了,它们一般只在风平浪静的近海航线上跑跑,这也是这些船能够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三十年的用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还用它们跑远洋航线,哪怕是风浪更小的太平洋航线,那无论如何是用不了那么久的,更不要说,在史高治现在的时代,世界上最主要的航线还是通往欧洲的大西洋上的航线,而大西洋一向以来就以风急浪高闻名。这样的航线,自然不适合那些超期服役的船只。
当然,等战争结束后,把这些船卖到亚洲那边去,也还是不错的。至少日本人肯定愿意要。不就是不安全点吗?反正日本人不值钱。事实上当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们也是这样做了的。以至于在史高治的这个时空里,许多年之后,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打起来之后,很多美国潜艇官兵们惊讶的发现,他们所需要攻击的目标居然和二十多年前的德国潜艇部队所需要攻击的目标除了旧了一些之外就几乎一模一样。而在日本投降后,这些船又被瓜分了一次,一部分被美国人拿去试验了原子弹什么的,还有一部分被分给了同样成了战胜国的中华民国政府,然后被广泛的用在了运输部队打内战,运输黄金去台湾,以及运输人员撤往台湾的行动中。当然这种用了几十年的老船,尤其是在日本人手里又高强度的跑了些年的远洋航线之后,这些船的可靠性实在是很成问题。比如说,在美国那边,这些船被拖到靶场的路上,就沉没了好几条,而在中国,有一条被重新命名为“太平轮”的“夏洛特标准船”就在运送一群低级官员呀,以及他们的夫人小姐逃往台湾的时候,仅仅遇到了一点不太大的风浪,就发生了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的大海难。
除了寿命的原因之外,有效吨位和燃油经济性也都决定了这种船在和平时期并不是一种好船。为了生产方便,这种船的排水量略低于一万吨。这样大多数的船台稍加改进就能用于生产这样的船只了。但是因为有速度方面的要求,这种船的船型相比一般的货船,长宽比还是要略大一点的。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吨位下,这条船能够装载的货物更少。同时更高的速度要求更强有力的动力。而为了便宜,动力系统的价格又要更低,结果就是动力系统占用的空间比一般的货船更大,这当然就更进一步的减少了实际的运载空间。再加上更高的燃油损耗,所以在和平时代,这样的船,绝对是卖不好的。
史高治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他抛出了巨型邮轮,这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型油轮竞赛。这种竞赛会使得大型船台的数量大增。而一旦萧条到来,在运输船只中首先会被砍掉的就会是这些巨无霸,因为在萧条中一次运输这么多的原油的运输任务会直线下跌。到那个时候,这些大型船台立马就会跟着不值钱了,自己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将这些能在战后的新一轮战列舰竞赛中派上大用场的大船台买下来。
至于货船这一边,史高治打算抛出一项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将能够迅速的提高货船的装卸效率,从而使得海运相比其他运输形式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使得更多原本通过陆路运输的货物转向海运。从而使得新的货船的建造变得火热起来,并且带动更多的船台的建造。无论是更多的船台还是更多的货船,都少不了更多的钢铁,更多的机械,这都能给史高治带来更多的收入,更不要说萧条到来后的那些廉价的船台了。景气能给史高治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但是萧条能帮助他夯实帝国的基础,完成帝国的扩张。
“我爱景气,但我更爱萧条。”史高治忍不住在心里面对自己这样说。 ↑返回顶部↑
“见鬼,就不能用简单一点的语言解释吗?”摩根果然如史高治预料的那样,在那一大堆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听起来就很厉害名词前面退缩了。
“简单一点说,就是这个小伙子发现在船只航行的时候,带起的涡流能产生一种力,加以合适的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兴波阻力的影响。嗯,这种力额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就叫做夏尔谢夫力。靠着对这种力的利用,我们的新的船型的阻力要比一般的船只都更小,这使得我们的新船的经济性能非常突出。”史高治解释说。
“很不错的小伙子。嗯,这种设计也应该能让我们建造的军舰速度更快吧?”摩根问道。
“很遗憾,这种设计只在低速端有用,随着速度的增加,夏尔谢夫力起到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小,到18节左右的时候,基本上就没用了,超过18节之后,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如果到了三十节,这种力和兴波阻力结合起来,甚至能损坏大多数船只的龙骨结构。所以,无论是军舰还是高速的邮轮或者游艇,都用不上这种设计了。只有对速度不敏感一些货运船只才用得上这种设计。”史高治双手扶着水池边的护栏上,盯着池子里的那条正在进行耐波性测试的大比例模型,这样对摩根说。
“麦克唐纳先生,摩根先生,您们好。”这个时候,克劳奇·夏尔谢夫已经绕过了长长的水池,走到了史高治和摩根的身边。
“嗯,小伙子不错。”史高治点点头说,“给我们的摩根大老板介绍一下这条船的特色吧。”
“好的。”克劳奇回答说。然后他转向摩根开始向摩根介绍他的这种新设计的船型……
很快,关于摩根-麦克唐纳造船厂将要为美孚石油生产一种全新的,排水量高达六万吨的巨型邮轮的新闻就出现在了各种报纸上。当然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受众更平民化的太阳报,就把报道的角度集中在这种船只的巨大上面,并将它和其他国家的类似船只,尤其是和一直以来让美国人民最为痛恨的英国人制造的类似用途的船只相比,然后就毫不客气的将英国人的造船技术说成渣渣。
而以理性、客观、中立自命的纽约时报则指出,虽然美国的造船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这条船现在还只是一条图纸上的船舶,甚至连切割钢板的工作都还没开始。加上这条船太大,所以需要新的专门的船台,而巨型船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所以这条船至少要到明年的八月份,才能上船台建造。所以这个时候就为此欢呼,就觉得美利坚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了,未免稍微早了一点。
而专注于科学技术的《科学》杂志,则对这种船只的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比如依据水池实验的结果,这种船的航海性能,尤其是高海况下的航海性能应该非常出色,另外,为了能快速的装卸石油,这条船所采用的各种全新的技术……
至于在经济方面最为专业的华尔街日报则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船只的优势:“巨大的运载量,使得海运的效率大为上升,从而使运输成本至少下降了三分之二。而巨大的配水量带来的高海况下依旧卓越的航海性能,更使得这种船只可以在那些最不适合航海的季节里在最艰难的航线上航行,这也大大的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这种船的出现,几乎直接宣告了,以前的那些几千吨,万余吨的油轮已经完全过时了。相比这种简直就像是史前巨兽一样的怪物船只,在跨越大洋的运输竞赛中它们已经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了,几乎可以肯定,只要这种巨型油轮能够顺利投入使用,那那些小排水量的油轮都会在很短时间之内被淘汰掉。
同样的道理,超级油轮相对于一般油轮的优势,超级货轮也一样会有。可以预计的是随着超大排水量船只建造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巨型船舶将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海洋运输的航线上,到那个时候,现在的那些运输量有限的船只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几乎可以肯定会被陆续淘汰。因为只有拥有大量的这样的船只的运输公司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如果一家航运企业依旧使用那些老船的话,那他们快就会发现,他们的运营成本会使得他们在面对竞争者的时候,一点抵抗力都没有。所以,这种船只的出现,几乎直接就意味着运输行业和船舶制造行业的大变局……”
……
就像华尔街日报分析的那样,摩根-麦克唐纳的那条叫做“波塞冬”的巨型油轮破坏了此前油轮竞争的一切规则,使得石油的运输成本下降了接近三分之二。这使得拥有这样的船舶的企业在运输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利润大幅度的上升了,或者意味着在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他们可以轻松的用降低运费的简单办法打倒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将价格降低到让对手需要倒贴才能跟进的地步,还能保证自己拥有不错的利润。
所以,谁首先能够拥有这样的油轮,谁就能在石油运输的市场上迅速的获得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为生产这种船准备的两座新的船台都还没来得及完工,但是船厂收到的订单都可以拍到五年之后了。而摩根-麦克唐纳船厂在这样的鼓舞下宣布,将再增加两座这样的大型船台。
既然超级油轮还没来得及下水,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样美好的钱景,所以全世界稍微有一点能力的造船企业都投入到建造超级油轮的竞争中。英国人,德国人,甚至就连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加入了这场游戏。英国人更是将这场超级油轮之争视作是维护国家威望的斗争。于是他们宣称,他们已经制定了一个计划,将建造比美国人的“波塞冬”更大,更先进的超级油轮,据说原本用于制造战列舰的某些船台已经开始改建,以便兴建能和“波塞冬”匹敌的超级油轮。另外,全新的,更大的船台也已经开始建造了。
至于德国,他们的那位有时候经常会出点小问题的皇帝一向出了名的好大喜功。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的反应倒是慢了不少,他甚至觉得,如果英国人愿意将那些可以用来建造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船台拿去造民用船只,倒也不是坏事。
当然,德国皇帝的这种没有远见的迅速的被纠正了过来,他的那些和企业主联系紧密的将军们告诉他,生产超级油轮是一件很赚钱的事情,靠着它,他们可以进一步扩大建造战列舰的能力。另外,制造这样的巨型油轮,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让经济从萧条中迅速的复苏。
至于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就更没有说要和美国英国争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的桂冠的意思了。他们并不指望自己的超级油轮在性能上能超过英国人和美国人,不过,他们都看到了这样的一点,那就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船台,尤其是生产超级油轮需要的大型船台,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他们的生产速度不可能太快。而那些运输企业未必能等那么长的时间。如果这时候,他们可以研制出在性能上与美国人的波塞冬相当,或者差距有限的超级油轮,那么那些等不及的订单,肯定就能落到他们的手中。
……
“巨型油轮的热潮总是掀起来了,下一步,就该在普通的货船上面下功夫了。”看着手里的资料,史高治这样想着。
第五百八十六章 景气(五)
史高治所说的普通货船并不是指所谓的“夏洛特标准货船”,那种专门为了应对德国将来的无限制潜艇战而准备的货船,那种货船造价便宜,生产迅速,加上速度性能突出,在未来的战争中,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货船,然而在和平年代就未必了。首先,这种货船的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在战争中,一条货船,在遍布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上,一般来说,是没机会跑满这样的使用寿命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在一到两年内被击沉,能够撑到三年,那简直就可以叫幸运儿了。但是,在和平时代,一条货船可能会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那简直就没法用了。当然,这也只是设计寿命而已。硬要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又三年的用,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说在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把手上的那些“自由轮”依照卖废品的价格处理给了很多的第三世界穷国。而在有些第三世界穷国,比如菲律宾印尼什么的,他们甚至把这些设计寿命同样只有四五年的“自由轮”一直用到七十年代,几乎超出设计寿命十倍。其中的一些甚至被改成了客船使用,反正第三世界穷国的人命便宜。
但是那些第三世界穷国手里的“自由轮”在战后也基本不会跑远洋航线了,它们一般只在风平浪静的近海航线上跑跑,这也是这些船能够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三十年的用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还用它们跑远洋航线,哪怕是风浪更小的太平洋航线,那无论如何是用不了那么久的,更不要说,在史高治现在的时代,世界上最主要的航线还是通往欧洲的大西洋上的航线,而大西洋一向以来就以风急浪高闻名。这样的航线,自然不适合那些超期服役的船只。
当然,等战争结束后,把这些船卖到亚洲那边去,也还是不错的。至少日本人肯定愿意要。不就是不安全点吗?反正日本人不值钱。事实上当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们也是这样做了的。以至于在史高治的这个时空里,许多年之后,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打起来之后,很多美国潜艇官兵们惊讶的发现,他们所需要攻击的目标居然和二十多年前的德国潜艇部队所需要攻击的目标除了旧了一些之外就几乎一模一样。而在日本投降后,这些船又被瓜分了一次,一部分被美国人拿去试验了原子弹什么的,还有一部分被分给了同样成了战胜国的中华民国政府,然后被广泛的用在了运输部队打内战,运输黄金去台湾,以及运输人员撤往台湾的行动中。当然这种用了几十年的老船,尤其是在日本人手里又高强度的跑了些年的远洋航线之后,这些船的可靠性实在是很成问题。比如说,在美国那边,这些船被拖到靶场的路上,就沉没了好几条,而在中国,有一条被重新命名为“太平轮”的“夏洛特标准船”就在运送一群低级官员呀,以及他们的夫人小姐逃往台湾的时候,仅仅遇到了一点不太大的风浪,就发生了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的大海难。
除了寿命的原因之外,有效吨位和燃油经济性也都决定了这种船在和平时期并不是一种好船。为了生产方便,这种船的排水量略低于一万吨。这样大多数的船台稍加改进就能用于生产这样的船只了。但是因为有速度方面的要求,这种船的船型相比一般的货船,长宽比还是要略大一点的。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吨位下,这条船能够装载的货物更少。同时更高的速度要求更强有力的动力。而为了便宜,动力系统的价格又要更低,结果就是动力系统占用的空间比一般的货船更大,这当然就更进一步的减少了实际的运载空间。再加上更高的燃油损耗,所以在和平时代,这样的船,绝对是卖不好的。
史高治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他抛出了巨型邮轮,这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型油轮竞赛。这种竞赛会使得大型船台的数量大增。而一旦萧条到来,在运输船只中首先会被砍掉的就会是这些巨无霸,因为在萧条中一次运输这么多的原油的运输任务会直线下跌。到那个时候,这些大型船台立马就会跟着不值钱了,自己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将这些能在战后的新一轮战列舰竞赛中派上大用场的大船台买下来。
至于货船这一边,史高治打算抛出一项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将能够迅速的提高货船的装卸效率,从而使得海运相比其他运输形式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使得更多原本通过陆路运输的货物转向海运。从而使得新的货船的建造变得火热起来,并且带动更多的船台的建造。无论是更多的船台还是更多的货船,都少不了更多的钢铁,更多的机械,这都能给史高治带来更多的收入,更不要说萧条到来后的那些廉价的船台了。景气能给史高治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但是萧条能帮助他夯实帝国的基础,完成帝国的扩张。
“我爱景气,但我更爱萧条。”史高治忍不住在心里面对自己这样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