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2 / 4)
仁宗期间,王约也提出了不少便民主张,做了不少便民的事情。至大年间,仁宗下诏更铜钱银钞法,命天下交至大钞为税,王约考虑到河南岁用数目庞大,只收至大钞,届时定交不上去,所以命令河南诸州:至大、至元钞各收一半。他手下的人说,这样会违背朝廷成命。王约说:“我也知道,但年终税交不上去,这也不是小责任呀!”后来王约的这种做法被普遍仿效。这虽然是为完成朝廷之命,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方便了天下百姓。英宗、泰定帝、文宗时期王约也有一些便民政绩。杨朵儿只为什么能得到仁宗的器重?
杨朵儿只,河西宁夏(今宁夏银川)人。仁宗在藩邸时,就十分看重他,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都托附与他办。仁宗有一次在武宗面前评价他说:“此人诚可任大事,然刚直寡合。”
仁宗即位之后,想将在武宗回京即位前谋篡之臣全部法办诛杀。杨朵儿只说:“为政而喜好杀人,不是一个帝王应有的做法。”提醒了仁宗,后来仁宗下令,只将为首几个杀掉了,天下人称善。有一次,仁宗与李孟评价天下人才,李孟认为杨朵儿只在才、德方面都是天下第一。仁宗也持同样的看法,后来,仁宗任命杨朵儿只为礼部尚书。
有一次,一个大臣向仁宗进言说,仁宗身边的亲信接受了他人的贿赂。仁宗认为这个大臣说了不应当说的话,很生气,想杀掉他。时任御史中丞的张珪叩头而谏,仁宗都不听,杨朵儿只向仁宗说:“只因为说了一句话,就杀人,不合国家的法律;不听谏臣的进言,不应该,当今世上没有直言谏臣,已经很长时间了。张珪是个真正的中丞。”仁宗转怒为喜,采纳了张珪的话,任命杨朵儿只为侍御史。即使在平时,杨朵儿只在仁宗面前也不苟言笑,一脸正色。有犯国法的人,不管是谁,即便是皇帝身边的贵幸,也决不有一丝纵容,所以,说他坏话的人很多,但仁宗对杨朵儿只了解很深,所以谗言也没有丝毫作用。后来仁宗任命他为资德大夫,御史中丞。朝中的一个官员与百姓争地,杨朵儿只认为此人有失大体,将其弹劾并罢免其职。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朝中当权的大臣想隐瞒其种种不法行为,也不想让人来处理他。杨朵儿只弹劾了斡来,斡来羞愧而死。
有一次,御史纳磷言事忤怒仁宗,杨朵儿只一天上了八九个奏折,想救下纳磷,说:“不是因为我喜欢纳磷这个人,而是因为我不想让您担当杀御史的名声。”仁宗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不杀他了,让他去昌平吧。”杨朵儿只说:“让他去昌平,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因为言事而降职,我担心后来的人,会引以为戒,不再说话了。”仁宗不听。过了几天,仁宗读《贞观政要》,杨朵儿只正在跟前,仁宗感慨地说:“魏征,真是古代少有的好大臣,我怎么能用上这样的人呢?”杨朵儿只说:“那是因为唐太宗给了他机会,如太宗不给他机会,魏征想做直臣,他也不会有可能。”仁宗听了之后,笑着说:“你还是惦记纳磷的事吧?我就赦免了他,以成就你直谏的名声。”就这样,仁宗采纳了杨朵儿只的建议。后来,朝廷给了他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的荣誉,作为对他直言的回报。
当时位居一品大员的朝官,有许多向仁宗请求王爵,赠封先世。有人就对杨朵儿只说:“你现在正受皇上重用,如果也向皇上提出类似请求,皇上肯定会答应的。”杨朵儿只说:“我出身寒微,幸亏遇见皇上看得起,提拔我在朝中任职,我内心就怕不能称职,我哪里还敢有其他的奢望呢?况且,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又怎么能不让别人也那样做呢?”杨朵儿只不仅敢言直谏,主持正义,而且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行正义,所以,才受到朝廷内外的尊重。
元明善有哪些逸事传世?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今河北清河)人。他天生颖悟,有过目不忘之能,通于经书,尤精《春秋》,二十岁时,就因文章出了名。
元明善与当时另外一个名人虞集是好朋友,二人俱以文章学问出名,难分高下,时有争论。元明善评虞集说:“虞集研究经书,只是朱熹的经学,至于自汉以来那些儒家所用心研究的东西,研究得就不那么多了。”虞集也评价元明善说:“写文章如果一定要像元明善所说的‘若雷霆之震惊,鬼神之灵变’才可以的话,将自己所想说的话全说出来,这就不是性情中至善的东西了。”开始时,二人关系很好,到了京城之后,就谁也不肯服谁了。
董士选与他们俩是好朋友。董士选要到江浙任职,元明善、虞集二人为他送别,到了城门外,士选说:“伯生(虞集字)有公务在身,就请先回吧,复初(元明善字)应当再送我一程。”虞集就回去了,元明善又送了二十多里。二人到了一个旅馆里,士选将预先准备好的凉菜拿出来,二人同用。士选举起酒杯对元明善说:“我因是功臣的后代,得以在朝中为官,无补于国,一心想为朝廷物色几位贤人,以便为朝廷、为国家所用。像你与伯生,日后一定前途无量,但我担心你们二人被他人离间成怨。你是中原人,在仕途上一定会大权在握,伯生是南人,将来会被你压抑、打击,这是令人痛心的事。现在你就将这杯酒喝了,答应我不要这样做。”元明善被这种真情打动,接过酒杯,跪着一饮而尽。然后站起来说:“我一定会照你说的去办。以前的事情再也不提了。现在我与虞集之间的恩怨已经解了。就请你再赐我一杯酒,我终身不忘你今天说的话。”董士选就又敬了元明善一杯酒,于是二人就此分别。元明善一直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与虞集当面化解二人间的不和,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吴全节与元明善是好朋友。有一次,吴向元明善求文一篇。文章写好后,元明善对吴说:“伯生看见我的文章,一定会做出批评的。我很想知道他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你把伯生请来,让他评论一下。”虞集看了这些文章之后,说道:“您如能听我的话,去掉百余字,这就是一篇好文章。”元明善就把笔拿给虞集,让虞集改,虞集删了一百二十几个字,文章果然比刚写时好多了。元明善很高兴,于是二人欢好如初。
虞集为什么能够声名远播?
虞集,字伯生,崇仁(今江西崇仁)人。他是宋故丞相虞允文五世孙,世代有文名,可谓出身名门而又承家学、道德、文章臻于一流。他一生虽在朝做官,但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唯恐道德不合,文章不妙,学问不纯。
虞集一生以孝友闻名天下。他家望很盛,在南宋灭亡后,陪双亲四处流亡侨居,在流亡中,虞集奉侍双亲,有如在家居的时候一样周备,经常陪伴在父母亲的左右,从不违背父母的旨意。他的弟弟早死,虞集就承担起抚养他弟弟遗孤的责任,看做和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的哥哥在公事中亏下公款数千缗,他也没有怨言,尽力替哥哥补齐。真正做到了为子孝,为弟恭,为兄悌,躬行儒学教义。对于隐居于山林之中的有真学问的人,他必折节下之;鼓励后学,即使是年龄小或出身贫寒者,他也认为都在自己之上。他一生在朝中做官,却从来不阿附权门,以求仕达;在中书省议事时,正言谠论,多为众臣认可,他经常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众人的疑惑解释清楚。但他从不自以为有德。即使救治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他也不会认为对人有恩。所以,朝野上下,京城内外,人们都十分尊敬他,比如张珪、赵世延这样的名臣对他尤其礼敬。凡有什么疑惑,一定会亲自到虞集门下咨询、求教。所以,他的名声在当时特别大。人们都以结识这样一个彬彬儒者为荣。
他在朝做官,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家无余财,归老退居之后,家中人口也多。慕名的人络绎不绝,结伴而至,有的人出于尊敬甚至争着给他送房子地产。但他从来不苟且为人作文,以迎合世俗。有一个人,资产为一方之首,在本地有权有势。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托人请求虞集为他父亲写一篇墓志铭,以重金中统钞五百锭为见面礼,虞集不为所动,使求文者惭愧感叹而去。求教者送来的礼物,他都慷慨地用在了来访的宾客身上,从不因为家境不富裕而有所吝惜。所以,人们愈加尊重他。
虞集评价人,一定要先看他的度量见识,如果他认为一个人的度量不大,见识不远,决不会去沽名钓誉,与世俗混而为一。他评价文章,一丝不苟,一定要做到精而益精,善而又善方才罢休,凡文意有违反经书的,文辞再美,也不会夸奖一句。他的这种评人品文的做法,即使招致他人诽谤甚或忤怒权贵,也不改变。他的这种评价方式是很准确的。比如他评价元明善的文章,元明善就很欣赏。御史中丞马祖常很欣赏一个人,但虞集认为这个人虽小有才华,但度量、见识不足,认为这个人不会有好结果。马祖常几次想让虞集在推荐书上签名,虞集不签,惹得马祖常很不高兴。后来,这个人果然事败身死,到这时,人们才叹服虞集有先见之明,都认为他有知人之能。
虞集学识非常广博,而尤其好探究其本源,寻根问底。在研精探微中,凡心领神会,意有独造,往往寓之于文。因此文章之妙,天下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他平生写了一万余篇文章,流传下来的仅仅十分之二三,这是十分可惜的。
揭傒斯在修定礼、乐、史籍方面有什么贡献?
揭傒(xi)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年少时,他读书特别刻苦,昼夜不息,文章名声早布。后入仕为官,朝廷大典册,国家对功、德显著之人的表彰铭文,都离不开他。即使外国人,也都羡慕他的名声,都以能得到他的文章为荣。他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修定礼、乐、史籍上。
揭傒斯参与了《经世大典》的修定。其中的《宪典》即是他亲手所为,书成之后,文宗非常满意,夸赞不绝,以为与《唐律》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元统年间(1333~1334),奉旨祠北岳、济渎、南镇。不久,授予他同知经筵士等官,当时经筵都是兼职,而无专官,所以经书的微辞奥意,必经揭傒斯确定而后进呈皇上,皇上多有奖赐。
古代风景画鉴赏揭傒斯在仁宗延祐初即被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被李孟认为是真正修史的人。他撰写的史书有《功臣列传》、《明宗神御殿碑》、《太平政要策》,后朝廷修辽、金、宋“三史”,揭傒斯为总裁官。有一次,丞相问他:“修史以何为本?”他说:“以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能用,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的人,不能用。因此,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先。”他曾与下属的修史者说:“想求作史的法则,必先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小善必录,小恶必记。不这样,怎么能表达出惩罚与鼓励呢?”自从任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揭傒斯俨然以笔削自任,凡是政治得失,人材贤否,一律以公心为准而后定其是非,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一定要反复辩论,一定求其恰当而后罢。因用人得当,思想明确,用了四年的时间,就修成了《辽史》,后在修宋、金二史时,积劳成疾而卒。
欧阳玄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
欧阳玄,字原功,与欧阳修同宗,后迁到浏阳(今湖南浏阳),欧阳玄就出生在浏阳。他是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一生历仕仁宗、泰定帝、文宗、惠宗等朝。
欧阳玄在年幼的时候,他母亲就教他背诵《孝经》、《论语》以及小学诸书。后从师学,每天都能背诵数千字的文章。十岁那年,有一个头戴黄冠的先生见到欧阳玄之后,对他的老师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日后一定是以文章冠绝当世,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本来就文思敏捷如泉涌,后又师从南宋遗老中长于为文之人专学作文,这样,天赋、名师再加上勤奋,就铸就了欧阳玄的学力、才力、胆力、识力。诸子百家,无不精通,尤其留心伊、洛诸儒的源委,对此深有心得神契。
仁宗延祐元年,朝廷开科取士,欧阳玄以《尚书》得中,次年赐进士出身。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仕途生涯。在任地方县尹期间,某县疑狱多,积久难决。欧阳玄上任之后,审察其情,都恰当地做出判决。豪强为霸一方,欺压百姓,虐待驱奴,他力抑豪强,解放驱奴,使之成为良民。当地百姓非常拥护他,教化大行。在任某县尹时,辖内的少数民族之间总是有争端。他刚上任一个月,就有两个部落兵刃相见,县衙僚属相顾失色,不知怎么办。欧阳玄了解了大概情况之后,立即单骑而往。到了两个部落交兵之地,只见横尸遍地,杀声震天,殴斗正酣。有一个首领认识欧阳玄,看到欧阳玄之后,就立即下令停战。然后放下武器,排好队列,揖拜而言:“我们不是不怕朝廷之法,只是因为我们曾经有冤枉向前县尹诉讼,前县尹不仅不给我们申冤,反而加重了我们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我们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才出此下策,铤而走险的。没想到我们清廉的父母官亲自来解决我们的事情。”言辞理直而恳切。欧阳玄告诉他们务必先各自停战,不要再有无辜死伤。又把朝廷的法律向他们讲了一遍。然后回去重新审理其冤情,于是这些少数民族就再也不闹事了。因政绩卓著,后被朝廷征召,做国子博士、国子监丞。
泰定帝时,欧阳玄被授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政局不稳,时有战事。欧阳玄每天在内廷参加议论决断重要事务。远近调发的诏书檄文都出自他手。文宗即位后,郊庙祭祀、册封皇后、设立太子、赦免的诏书也都出自他的手笔。后来又向朝廷上疏建议时下急务的数十件大事,很多都被施行。由于欧阳玄出色的政绩,文宗亲自签署任命他为艺文少监,奉诏撰修《经世大典》,后又升为太监、检校书籍事。
惠宗时,奉诏修撰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在任期间,尽心尽力,制定发凡、范例规则,使修史官有所依凭。史官中有议论不公的,他也不以口舌争胜,等到史官把书稿呈上,然后更定,使其自正。史书中的论、赞、表、奏,都出自他的手笔。
总之,欧阳玄一生为官四十多年,三任成钧,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备受尊宠。在修撰四朝实录、《经世大典》、宋、金、辽三史这些大规模的修书活动中,都担任主角。他屡次任衡文之官,两知贡举及读卷官,凡宗庙朝廷、雄文大册,播告万方制诰,多出自他手。人们以得其文为荣。即使得到流传民间的片言只字,都当做宝贝看待。
吕思诚一生有哪些业绩见于记载?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今山西平定)人。他是泰定帝元年(1320)进士。一生仕历多朝,尽管仕途坎坷,但政绩卓著。 ↑返回顶部↑
杨朵儿只,河西宁夏(今宁夏银川)人。仁宗在藩邸时,就十分看重他,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都托附与他办。仁宗有一次在武宗面前评价他说:“此人诚可任大事,然刚直寡合。”
仁宗即位之后,想将在武宗回京即位前谋篡之臣全部法办诛杀。杨朵儿只说:“为政而喜好杀人,不是一个帝王应有的做法。”提醒了仁宗,后来仁宗下令,只将为首几个杀掉了,天下人称善。有一次,仁宗与李孟评价天下人才,李孟认为杨朵儿只在才、德方面都是天下第一。仁宗也持同样的看法,后来,仁宗任命杨朵儿只为礼部尚书。
有一次,一个大臣向仁宗进言说,仁宗身边的亲信接受了他人的贿赂。仁宗认为这个大臣说了不应当说的话,很生气,想杀掉他。时任御史中丞的张珪叩头而谏,仁宗都不听,杨朵儿只向仁宗说:“只因为说了一句话,就杀人,不合国家的法律;不听谏臣的进言,不应该,当今世上没有直言谏臣,已经很长时间了。张珪是个真正的中丞。”仁宗转怒为喜,采纳了张珪的话,任命杨朵儿只为侍御史。即使在平时,杨朵儿只在仁宗面前也不苟言笑,一脸正色。有犯国法的人,不管是谁,即便是皇帝身边的贵幸,也决不有一丝纵容,所以,说他坏话的人很多,但仁宗对杨朵儿只了解很深,所以谗言也没有丝毫作用。后来仁宗任命他为资德大夫,御史中丞。朝中的一个官员与百姓争地,杨朵儿只认为此人有失大体,将其弹劾并罢免其职。江东、西奉使斡来不称职,朝中当权的大臣想隐瞒其种种不法行为,也不想让人来处理他。杨朵儿只弹劾了斡来,斡来羞愧而死。
有一次,御史纳磷言事忤怒仁宗,杨朵儿只一天上了八九个奏折,想救下纳磷,说:“不是因为我喜欢纳磷这个人,而是因为我不想让您担当杀御史的名声。”仁宗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不杀他了,让他去昌平吧。”杨朵儿只说:“让他去昌平,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因为言事而降职,我担心后来的人,会引以为戒,不再说话了。”仁宗不听。过了几天,仁宗读《贞观政要》,杨朵儿只正在跟前,仁宗感慨地说:“魏征,真是古代少有的好大臣,我怎么能用上这样的人呢?”杨朵儿只说:“那是因为唐太宗给了他机会,如太宗不给他机会,魏征想做直臣,他也不会有可能。”仁宗听了之后,笑着说:“你还是惦记纳磷的事吧?我就赦免了他,以成就你直谏的名声。”就这样,仁宗采纳了杨朵儿只的建议。后来,朝廷给了他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的荣誉,作为对他直言的回报。
当时位居一品大员的朝官,有许多向仁宗请求王爵,赠封先世。有人就对杨朵儿只说:“你现在正受皇上重用,如果也向皇上提出类似请求,皇上肯定会答应的。”杨朵儿只说:“我出身寒微,幸亏遇见皇上看得起,提拔我在朝中任职,我内心就怕不能称职,我哪里还敢有其他的奢望呢?况且,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又怎么能不让别人也那样做呢?”杨朵儿只不仅敢言直谏,主持正义,而且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行正义,所以,才受到朝廷内外的尊重。
元明善有哪些逸事传世?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今河北清河)人。他天生颖悟,有过目不忘之能,通于经书,尤精《春秋》,二十岁时,就因文章出了名。
元明善与当时另外一个名人虞集是好朋友,二人俱以文章学问出名,难分高下,时有争论。元明善评虞集说:“虞集研究经书,只是朱熹的经学,至于自汉以来那些儒家所用心研究的东西,研究得就不那么多了。”虞集也评价元明善说:“写文章如果一定要像元明善所说的‘若雷霆之震惊,鬼神之灵变’才可以的话,将自己所想说的话全说出来,这就不是性情中至善的东西了。”开始时,二人关系很好,到了京城之后,就谁也不肯服谁了。
董士选与他们俩是好朋友。董士选要到江浙任职,元明善、虞集二人为他送别,到了城门外,士选说:“伯生(虞集字)有公务在身,就请先回吧,复初(元明善字)应当再送我一程。”虞集就回去了,元明善又送了二十多里。二人到了一个旅馆里,士选将预先准备好的凉菜拿出来,二人同用。士选举起酒杯对元明善说:“我因是功臣的后代,得以在朝中为官,无补于国,一心想为朝廷物色几位贤人,以便为朝廷、为国家所用。像你与伯生,日后一定前途无量,但我担心你们二人被他人离间成怨。你是中原人,在仕途上一定会大权在握,伯生是南人,将来会被你压抑、打击,这是令人痛心的事。现在你就将这杯酒喝了,答应我不要这样做。”元明善被这种真情打动,接过酒杯,跪着一饮而尽。然后站起来说:“我一定会照你说的去办。以前的事情再也不提了。现在我与虞集之间的恩怨已经解了。就请你再赐我一杯酒,我终身不忘你今天说的话。”董士选就又敬了元明善一杯酒,于是二人就此分别。元明善一直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与虞集当面化解二人间的不和,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吴全节与元明善是好朋友。有一次,吴向元明善求文一篇。文章写好后,元明善对吴说:“伯生看见我的文章,一定会做出批评的。我很想知道他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你把伯生请来,让他评论一下。”虞集看了这些文章之后,说道:“您如能听我的话,去掉百余字,这就是一篇好文章。”元明善就把笔拿给虞集,让虞集改,虞集删了一百二十几个字,文章果然比刚写时好多了。元明善很高兴,于是二人欢好如初。
虞集为什么能够声名远播?
虞集,字伯生,崇仁(今江西崇仁)人。他是宋故丞相虞允文五世孙,世代有文名,可谓出身名门而又承家学、道德、文章臻于一流。他一生虽在朝做官,但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唯恐道德不合,文章不妙,学问不纯。
虞集一生以孝友闻名天下。他家望很盛,在南宋灭亡后,陪双亲四处流亡侨居,在流亡中,虞集奉侍双亲,有如在家居的时候一样周备,经常陪伴在父母亲的左右,从不违背父母的旨意。他的弟弟早死,虞集就承担起抚养他弟弟遗孤的责任,看做和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的哥哥在公事中亏下公款数千缗,他也没有怨言,尽力替哥哥补齐。真正做到了为子孝,为弟恭,为兄悌,躬行儒学教义。对于隐居于山林之中的有真学问的人,他必折节下之;鼓励后学,即使是年龄小或出身贫寒者,他也认为都在自己之上。他一生在朝中做官,却从来不阿附权门,以求仕达;在中书省议事时,正言谠论,多为众臣认可,他经常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众人的疑惑解释清楚。但他从不自以为有德。即使救治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他也不会认为对人有恩。所以,朝野上下,京城内外,人们都十分尊敬他,比如张珪、赵世延这样的名臣对他尤其礼敬。凡有什么疑惑,一定会亲自到虞集门下咨询、求教。所以,他的名声在当时特别大。人们都以结识这样一个彬彬儒者为荣。
他在朝做官,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家无余财,归老退居之后,家中人口也多。慕名的人络绎不绝,结伴而至,有的人出于尊敬甚至争着给他送房子地产。但他从来不苟且为人作文,以迎合世俗。有一个人,资产为一方之首,在本地有权有势。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托人请求虞集为他父亲写一篇墓志铭,以重金中统钞五百锭为见面礼,虞集不为所动,使求文者惭愧感叹而去。求教者送来的礼物,他都慷慨地用在了来访的宾客身上,从不因为家境不富裕而有所吝惜。所以,人们愈加尊重他。
虞集评价人,一定要先看他的度量见识,如果他认为一个人的度量不大,见识不远,决不会去沽名钓誉,与世俗混而为一。他评价文章,一丝不苟,一定要做到精而益精,善而又善方才罢休,凡文意有违反经书的,文辞再美,也不会夸奖一句。他的这种评人品文的做法,即使招致他人诽谤甚或忤怒权贵,也不改变。他的这种评价方式是很准确的。比如他评价元明善的文章,元明善就很欣赏。御史中丞马祖常很欣赏一个人,但虞集认为这个人虽小有才华,但度量、见识不足,认为这个人不会有好结果。马祖常几次想让虞集在推荐书上签名,虞集不签,惹得马祖常很不高兴。后来,这个人果然事败身死,到这时,人们才叹服虞集有先见之明,都认为他有知人之能。
虞集学识非常广博,而尤其好探究其本源,寻根问底。在研精探微中,凡心领神会,意有独造,往往寓之于文。因此文章之妙,天下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他平生写了一万余篇文章,流传下来的仅仅十分之二三,这是十分可惜的。
揭傒斯在修定礼、乐、史籍方面有什么贡献?
揭傒(xi)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年少时,他读书特别刻苦,昼夜不息,文章名声早布。后入仕为官,朝廷大典册,国家对功、德显著之人的表彰铭文,都离不开他。即使外国人,也都羡慕他的名声,都以能得到他的文章为荣。他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修定礼、乐、史籍上。
揭傒斯参与了《经世大典》的修定。其中的《宪典》即是他亲手所为,书成之后,文宗非常满意,夸赞不绝,以为与《唐律》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元统年间(1333~1334),奉旨祠北岳、济渎、南镇。不久,授予他同知经筵士等官,当时经筵都是兼职,而无专官,所以经书的微辞奥意,必经揭傒斯确定而后进呈皇上,皇上多有奖赐。
古代风景画鉴赏揭傒斯在仁宗延祐初即被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被李孟认为是真正修史的人。他撰写的史书有《功臣列传》、《明宗神御殿碑》、《太平政要策》,后朝廷修辽、金、宋“三史”,揭傒斯为总裁官。有一次,丞相问他:“修史以何为本?”他说:“以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能用,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的人,不能用。因此,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先。”他曾与下属的修史者说:“想求作史的法则,必先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小善必录,小恶必记。不这样,怎么能表达出惩罚与鼓励呢?”自从任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揭傒斯俨然以笔削自任,凡是政治得失,人材贤否,一律以公心为准而后定其是非,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一定要反复辩论,一定求其恰当而后罢。因用人得当,思想明确,用了四年的时间,就修成了《辽史》,后在修宋、金二史时,积劳成疾而卒。
欧阳玄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
欧阳玄,字原功,与欧阳修同宗,后迁到浏阳(今湖南浏阳),欧阳玄就出生在浏阳。他是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一生历仕仁宗、泰定帝、文宗、惠宗等朝。
欧阳玄在年幼的时候,他母亲就教他背诵《孝经》、《论语》以及小学诸书。后从师学,每天都能背诵数千字的文章。十岁那年,有一个头戴黄冠的先生见到欧阳玄之后,对他的老师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日后一定是以文章冠绝当世,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本来就文思敏捷如泉涌,后又师从南宋遗老中长于为文之人专学作文,这样,天赋、名师再加上勤奋,就铸就了欧阳玄的学力、才力、胆力、识力。诸子百家,无不精通,尤其留心伊、洛诸儒的源委,对此深有心得神契。
仁宗延祐元年,朝廷开科取士,欧阳玄以《尚书》得中,次年赐进士出身。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仕途生涯。在任地方县尹期间,某县疑狱多,积久难决。欧阳玄上任之后,审察其情,都恰当地做出判决。豪强为霸一方,欺压百姓,虐待驱奴,他力抑豪强,解放驱奴,使之成为良民。当地百姓非常拥护他,教化大行。在任某县尹时,辖内的少数民族之间总是有争端。他刚上任一个月,就有两个部落兵刃相见,县衙僚属相顾失色,不知怎么办。欧阳玄了解了大概情况之后,立即单骑而往。到了两个部落交兵之地,只见横尸遍地,杀声震天,殴斗正酣。有一个首领认识欧阳玄,看到欧阳玄之后,就立即下令停战。然后放下武器,排好队列,揖拜而言:“我们不是不怕朝廷之法,只是因为我们曾经有冤枉向前县尹诉讼,前县尹不仅不给我们申冤,反而加重了我们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我们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才出此下策,铤而走险的。没想到我们清廉的父母官亲自来解决我们的事情。”言辞理直而恳切。欧阳玄告诉他们务必先各自停战,不要再有无辜死伤。又把朝廷的法律向他们讲了一遍。然后回去重新审理其冤情,于是这些少数民族就再也不闹事了。因政绩卓著,后被朝廷征召,做国子博士、国子监丞。
泰定帝时,欧阳玄被授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政局不稳,时有战事。欧阳玄每天在内廷参加议论决断重要事务。远近调发的诏书檄文都出自他手。文宗即位后,郊庙祭祀、册封皇后、设立太子、赦免的诏书也都出自他的手笔。后来又向朝廷上疏建议时下急务的数十件大事,很多都被施行。由于欧阳玄出色的政绩,文宗亲自签署任命他为艺文少监,奉诏撰修《经世大典》,后又升为太监、检校书籍事。
惠宗时,奉诏修撰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在任期间,尽心尽力,制定发凡、范例规则,使修史官有所依凭。史官中有议论不公的,他也不以口舌争胜,等到史官把书稿呈上,然后更定,使其自正。史书中的论、赞、表、奏,都出自他的手笔。
总之,欧阳玄一生为官四十多年,三任成钧,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备受尊宠。在修撰四朝实录、《经世大典》、宋、金、辽三史这些大规模的修书活动中,都担任主角。他屡次任衡文之官,两知贡举及读卷官,凡宗庙朝廷、雄文大册,播告万方制诰,多出自他手。人们以得其文为荣。即使得到流传民间的片言只字,都当做宝贝看待。
吕思诚一生有哪些业绩见于记载?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今山西平定)人。他是泰定帝元年(1320)进士。一生仕历多朝,尽管仕途坎坷,但政绩卓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