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节(2 / 4)
胸口的一抹春光雪白无暇泛着丝丝亮光,闪现着诱人的魅力,有些慵懒的整理了半天后,才发现不知何时,某人的手又环在了自己的纤腰上。
白了李弘一眼后,轻轻拍掉那只准备往衣服里再次钻进去的手:“不行,都快进城了。”
“那车啊……”李弘回过神,轻轻的叹了口气,想了想说道:“还得看李旦的悟性够不够,火车既然能跑起来,汽车应该没有问题吧,但就看他会不会做了,做的要是不豪华,这次我让他出血一百万两,下次我就让他出血两百万两。”
“你说我们自己也能开吗?”上官婉儿绞尽了脑汁,也想象不出,李弘所说的汽车到底是什么样子。
“能啊,在安全的前提下,在懂得必要的技巧下,谁都可以开。”李弘有些溺爱的眼神望着上官婉儿,抚摸着那精致的脸颊,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
“那给我一辆吧,还有李令月……”
“等做好了再说吧,以现在的进度看,没个三五年的功夫怕是不行的。”李弘任由上官婉儿主动拿自己的脸颊,摩擦着自己的手,享受着那一丝丝粗燥带给脸颊上的抚慰跟安全感。
“需要那么久啊,我还以为很快就可以好呢。”有些沮丧的撅嘴说道,小女儿状尽显无疑。
“也快,眨眼间就过去了三五年的光景。”李弘轻轻拍了拍上官婉儿的脸颊,而后对着城外迎候的众臣道:“直接回宫,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明日再说,今日赶了一天的路,朕也累了。”
花孟急忙应声,而后快走两步,来到礼部官员跟前,笑着传旨。
马车并未在长安城门口过多的停留,繁杂冗长的礼仪,早就被李弘改的面目全非,留下来的礼节,也只剩下了一些象征性的,更为实用、实际的礼节。
“一段时间不回长安,总觉得长安会变得陌生了一些,好像这长安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的。”上官婉儿看着车窗外说道。
很难想象,在自己小的时候,父亲跟祖父带着自己出来郊游、踏青的时候,这里还是绿油油的田地,或者是一些驿站之类的存在。
而如今,这里早就没有以前所谓的荒芜,就连那原本的长安城的城墙,此刻也都成了景观一样的建筑,如同长龙一样的内城墙上面,每天都会有一些游人士子或者是其他人,登上城墙远眺整个长安城。
“有变化就好,说明这座城市还没有失去该有的活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如果一旦发展到了瓶颈,又找不到新的突破,那才是最为危险的。”宣政殿前,李弘顺着台阶边往上走,边对身边的上官婉儿,以及身后的众臣说道。
花孟的话到底是无济于事,该走的臣子是会离开,但一些不怕他这个皇帝的臣子,还是会留下来,毕竟,陛下三个月不在长安,一些事情还是要第一时间禀奏的。
上官婉儿顺着宣政殿继续往后宫走去,而李弘则直接在宣政殿内处置起了政务,就连前往身后的紫宸殿,被称之为内廷的地方,都来不及。
“你们也是,长安到咸阳又不远,一天八百道奏章给朕往梁山送,回来了也不让朕清净清净,先喘口气歇上一会儿,就一个急不可耐的要禀奏,我还真不信,要是我死了,你们难道就都不活了吗?还是这朝堂政务就都不处理了吗?”李弘坐在大殿发牢骚,下面的臣子忙着拿出自己记得“小本本”,翻阅着自己记下来要禀奏的内容。
总之,宣政殿内此刻是,君臣各自忙各自的,皇帝抱怨着他该抱怨的,臣子做着自己臣子该有的本分,谁也不影响谁,毕竟这些人如今都是朝堂之上的老油条了,对于陛下的抱怨,早就习以为常了。
中书、门下等等率先禀奏,陈词滥调之后,唯一新鲜的是,改奴制法令的完善与推行,甚至包括了若干条增列法令等等。
接下来便是三省六部,除了户部也因为奴制一事儿,占的时间比较多外,其他几部的时间差不多还算是平均。
而最后便是狄仁杰等人,这些人则是亲自参与了裴庆之事儿的官员,作为改奴制导火索一案的裴庆案,虽然是尘埃落定,但接下来中下州的阻力,该如何来破解,才是最重要的。
第994章 又丢人了
其实对李弘来说,如今主持朝政,最完美的方式,自然是三省议事,而后每七天需要决策的时候,在朝会上提出即可,平日里没啥事儿,就不用事事来找自己了吧?
既然当今的皇帝陛下敢如是想,他就敢如是做,而这样做就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让权利均衡,如何分配权力防止一家做大,或者是个人做大。
虽然以如今的朝堂机制来看,根本不可能出现个人做大的可能性,唯独可能的便是,三省之中,控制着六部的尚书省,如何能够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而不把中书跟门下给压下去,能够让这两省,在未来的时间内,一直对尚书省形成压力与牵制。
中央的机制永远是好的,在没有了节度使这一个封疆大吏的存在下,朝堂机制的改革,对于李弘来说,并非是难事儿,何况,尚书省尚书令,一直都是他兼任着,这也就把任何一方做大的希望给绝灭了。
但如此一来形成的便是,无论是门下还是中书,或者是尚书省,当他们在一起争论的时候,往往没多少人因为大唐的利益,而给自己面子,所以尚书令这个职位,在经过李弘的亲自实践后,完全可以认定,尚书令一职,在有效的中书跟门下,大理寺以及御史台的牵制下,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手遮天,称霸朝堂的。
而这些唯一的副作用便是,三天两头的,三省在议事的时候,往往需要自己这个尚书令参加,如此便弄的他这个尚书令,比只做皇帝还要忙碌很多。
但不管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下,尚书令这个总领全国事物的职位,慢慢变得越来越像是后世总理的位置,虽然皇帝一人独断的纲常还在,但如果随着皇帝的权力继续下放,便有可能形成,皇帝是皇帝,衙门是衙门的君主立宪制。 ↑返回顶部↑
白了李弘一眼后,轻轻拍掉那只准备往衣服里再次钻进去的手:“不行,都快进城了。”
“那车啊……”李弘回过神,轻轻的叹了口气,想了想说道:“还得看李旦的悟性够不够,火车既然能跑起来,汽车应该没有问题吧,但就看他会不会做了,做的要是不豪华,这次我让他出血一百万两,下次我就让他出血两百万两。”
“你说我们自己也能开吗?”上官婉儿绞尽了脑汁,也想象不出,李弘所说的汽车到底是什么样子。
“能啊,在安全的前提下,在懂得必要的技巧下,谁都可以开。”李弘有些溺爱的眼神望着上官婉儿,抚摸着那精致的脸颊,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
“那给我一辆吧,还有李令月……”
“等做好了再说吧,以现在的进度看,没个三五年的功夫怕是不行的。”李弘任由上官婉儿主动拿自己的脸颊,摩擦着自己的手,享受着那一丝丝粗燥带给脸颊上的抚慰跟安全感。
“需要那么久啊,我还以为很快就可以好呢。”有些沮丧的撅嘴说道,小女儿状尽显无疑。
“也快,眨眼间就过去了三五年的光景。”李弘轻轻拍了拍上官婉儿的脸颊,而后对着城外迎候的众臣道:“直接回宫,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明日再说,今日赶了一天的路,朕也累了。”
花孟急忙应声,而后快走两步,来到礼部官员跟前,笑着传旨。
马车并未在长安城门口过多的停留,繁杂冗长的礼仪,早就被李弘改的面目全非,留下来的礼节,也只剩下了一些象征性的,更为实用、实际的礼节。
“一段时间不回长安,总觉得长安会变得陌生了一些,好像这长安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的。”上官婉儿看着车窗外说道。
很难想象,在自己小的时候,父亲跟祖父带着自己出来郊游、踏青的时候,这里还是绿油油的田地,或者是一些驿站之类的存在。
而如今,这里早就没有以前所谓的荒芜,就连那原本的长安城的城墙,此刻也都成了景观一样的建筑,如同长龙一样的内城墙上面,每天都会有一些游人士子或者是其他人,登上城墙远眺整个长安城。
“有变化就好,说明这座城市还没有失去该有的活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如果一旦发展到了瓶颈,又找不到新的突破,那才是最为危险的。”宣政殿前,李弘顺着台阶边往上走,边对身边的上官婉儿,以及身后的众臣说道。
花孟的话到底是无济于事,该走的臣子是会离开,但一些不怕他这个皇帝的臣子,还是会留下来,毕竟,陛下三个月不在长安,一些事情还是要第一时间禀奏的。
上官婉儿顺着宣政殿继续往后宫走去,而李弘则直接在宣政殿内处置起了政务,就连前往身后的紫宸殿,被称之为内廷的地方,都来不及。
“你们也是,长安到咸阳又不远,一天八百道奏章给朕往梁山送,回来了也不让朕清净清净,先喘口气歇上一会儿,就一个急不可耐的要禀奏,我还真不信,要是我死了,你们难道就都不活了吗?还是这朝堂政务就都不处理了吗?”李弘坐在大殿发牢骚,下面的臣子忙着拿出自己记得“小本本”,翻阅着自己记下来要禀奏的内容。
总之,宣政殿内此刻是,君臣各自忙各自的,皇帝抱怨着他该抱怨的,臣子做着自己臣子该有的本分,谁也不影响谁,毕竟这些人如今都是朝堂之上的老油条了,对于陛下的抱怨,早就习以为常了。
中书、门下等等率先禀奏,陈词滥调之后,唯一新鲜的是,改奴制法令的完善与推行,甚至包括了若干条增列法令等等。
接下来便是三省六部,除了户部也因为奴制一事儿,占的时间比较多外,其他几部的时间差不多还算是平均。
而最后便是狄仁杰等人,这些人则是亲自参与了裴庆之事儿的官员,作为改奴制导火索一案的裴庆案,虽然是尘埃落定,但接下来中下州的阻力,该如何来破解,才是最重要的。
第994章 又丢人了
其实对李弘来说,如今主持朝政,最完美的方式,自然是三省议事,而后每七天需要决策的时候,在朝会上提出即可,平日里没啥事儿,就不用事事来找自己了吧?
既然当今的皇帝陛下敢如是想,他就敢如是做,而这样做就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让权利均衡,如何分配权力防止一家做大,或者是个人做大。
虽然以如今的朝堂机制来看,根本不可能出现个人做大的可能性,唯独可能的便是,三省之中,控制着六部的尚书省,如何能够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而不把中书跟门下给压下去,能够让这两省,在未来的时间内,一直对尚书省形成压力与牵制。
中央的机制永远是好的,在没有了节度使这一个封疆大吏的存在下,朝堂机制的改革,对于李弘来说,并非是难事儿,何况,尚书省尚书令,一直都是他兼任着,这也就把任何一方做大的希望给绝灭了。
但如此一来形成的便是,无论是门下还是中书,或者是尚书省,当他们在一起争论的时候,往往没多少人因为大唐的利益,而给自己面子,所以尚书令这个职位,在经过李弘的亲自实践后,完全可以认定,尚书令一职,在有效的中书跟门下,大理寺以及御史台的牵制下,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手遮天,称霸朝堂的。
而这些唯一的副作用便是,三天两头的,三省在议事的时候,往往需要自己这个尚书令参加,如此便弄的他这个尚书令,比只做皇帝还要忙碌很多。
但不管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下,尚书令这个总领全国事物的职位,慢慢变得越来越像是后世总理的位置,虽然皇帝一人独断的纲常还在,但如果随着皇帝的权力继续下放,便有可能形成,皇帝是皇帝,衙门是衙门的君主立宪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