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新加坡(4 / 9)
最早的新加坡,只是英国人建立的一个贸易港,当地也只有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后来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华人、印度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等纷纷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构成了现在的这个移民国家。
如今的新加坡,国民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人这四大民族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但又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加坡政府深知,任何民族间的分裂和隔膜都无法使这个弹丸小国实现繁荣,所以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一直是该国的立国之本。
当地人戏称新加坡是“凉拌菜”——一种来自马来西亚的水果和蔬菜混合的凉拌菜,再合适不过,这道出了新加坡多民族的混合与相对独立。四大主要族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非华人、马来人或者印度人、欧亚人这种简单的称呼可以代表。不管他们的祖先来自哪里,也不管他们是否说同样的语言,是否有同样的宗教信仰或习俗,大家都是新加坡人。
除了国民多样化,新加坡还有1/4的常驻居民属于“外国人”,因此不论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来到这里都会很快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
◎华人
华人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5%,也就是说,新加坡3/4左右的人口都是华人,因此华人对新加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新加坡的华人祖先主要来自中国东南部各省市,繁衍至今形成五大华人族群,即福建人、潮汕人、广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还有一些华人来自马六甲海峡和槟榔屿等其他地区。早期来这里的华人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以卖苦力为生的,他们各自住在新加坡河边单独规划出的中国城内。有趣的是,经过几代的繁衍,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擅长不同的行业领域,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和务农,他们多半在银行业和橡胶业占据鳌头;潮汕人多是成功的农学家或者精明的商人;广东人和客家人善于建筑房屋,做木工活、烧砖,以及理发、裁缝、制鞋等与生活相关的行业;海南人则擅长烹饪,多以从事饮食和服务业闻名。他们都秉承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敬业精神,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并且有很重的家庭观念。
新加坡佛牙寺龙华院这处著名的文物古迹位于牛车水中心地区,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圣物——佛牙舍利。
大部分新加坡华人起名字仍保留着和中国人一样的传统,比如两个字的名字和一个字的姓,兄弟姐妹之间的名字会有一个相同的字,但也有些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会给孩子起一个中文名字和一个英文名字。中国人尊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行为准则或生活哲学,这在新加坡华人身上也有很深的体现,比如家长作风,执政者应该仁慈、有德等。在宗教信仰上,除了一些华人信仰佛教或道教外,有越来越多的华人信仰基督教,但他们仍会遵从祖先留下来的习俗,比如过农历新年、清明节祭奠先祖等。
◎马来人
马来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13.9%,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在外来人口涌入之前,他们是本岛上的主要居民,但很快在人口上被华人超过了。新加坡的马来人主要来自马来半岛,还有一些来自苏门答腊岛、廖内群岛、爪哇岛等。马来人生性热情、好客,新加坡的街道名、语言、国歌以及食物等,都体现出了浓厚的马来文化气息。
英国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之后,对当地人存着偏见,不太看重他们,所以马来人在那段岁月生活得异常艰辛。现如今,华人在新加坡占主导,但马来人也自在开心在生活在其中,他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坚韧和天赋,在艺术、文化、媒体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许多马来人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显露峥嵘,其中还不乏一些女性。
牛车水原貌馆这栋建筑位于新加坡市宝塔街,是一栋三层的老式洋楼,馆内展现早期华人移民的生活点滴。
马来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共同的信仰也使他们彼此联系十分密切。大部分马来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每个星期的礼拜五,是新加坡马来人集体到清真寺做礼拜的时间,他们在阿訇的带领下向真主祷告,但男性和女性是分开的,不能混杂在一起。
◎印度人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占总人口的7.9%。最早来到新加坡的印度人是跟随英国舰队而来的印度雇佣兵,后来才有印度人陆续携家带口到这里定居。他们和华人一样,也来自印度的不同地方,有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锡克教徒、古吉拉特人、旁遮普人等,其中泰米尔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差异。
新加坡马来人的婚礼
到了20世纪,印度人在新加坡从事的行业多为货币兑换和私人放贷。那时候,新加坡的银行还很少,一些印度人就把自己的钱借给那些想做生意的人。
此外,印度人所从事的其他行业在当今的新加坡也留有鲜明的痕迹,如北部印度人曾在实龙岗路一带搭建牛棚,饲养奶牛、水牛和山羊等,现在的水牛路和加保路也曾建满牛棚。还有,这一带还曾有不少印度人开设的洗衣房。
和马来人一样,移民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曾受到过欧洲殖民者的轻视。如今,他们的后代进入中上流社会的现象也不少见,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新加坡人,更喜欢移居其他发达国家,这已成为一种趋势。
印度人的国家观念很强,对国家非常忠诚,泰米尔人的中心价值观便是好客和济弱扶贫。
印度教相信生死轮回,并且不接受半途皈依。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生来就是印度教徒,才可以做其信徒。居住在新加坡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的并不多,但凡是印度教徒,都极其虔诚,他们每周都要去一次神庙,进行祈祷或捐赠。
其余的印度人多信奉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也有极少数人信奉锡克教、耆那教和佛教等。正如前所说,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信仰也有所不同。
◎欧亚人
欧亚人是指继承了欧洲和亚洲血统的新加坡人,他们在四大民族中所占比例最小。
早在15世纪时,一些来自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人们便在探险家们的带领下,踏上这片土地,并在此定居下来。他们与当地人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鲜明的欧亚次文明,其后裔便是欧亚人。在早期,欧亚人的父辈都是欧洲人,他们的名字也都是欧洲人的名字。所以,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看出他们的祖辈来自何方。不过到了现代,也有一些欧亚混血儿有着亚洲人的姓,这说明他们的风俗也在悄悄改变。
欧亚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信奉的是基督教。他们和西方基督徒一样,在出生时会接受洗礼,成年后在教堂举行婚礼,葬礼后会进行守夜。
除了以上四大民族,新加坡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土生土长”的华人。所谓“土生土长”,是指他们的祖先在17世纪便定居马来群岛,与当地的妇女通婚,衍生出一种包含了中国与马来文化的独特文化(娘惹文化)。现如今,土生华人已越来越少,因为他们逐渐与当地的华人通婚,被统计为华人,其文化也有逐渐被同化的趋势。
马里安曼兴都庙大门上的雕像寺庙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名胜古迹。寺庙大门上的雕刻非常显眼,五颜六色,形象为印度教诸神、动物、人物等。
◎4种官方语言
新加坡有多个民族,也自然有多种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马来语、泰米尔语都是其官方语言,这也充分向世界表明,它是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确切来说,马来语是新加坡的国语,汉语普通话是华裔社团中的官方语言,泰米尔语是这里60%的印度人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商务和官方语言。新加坡人将英国作为商务语言,使它走上世界舞台,而保留母语,则是为了保留文化。实际上,几乎每个新加坡人都会说两种语言——自己的母语和第二语言英语。 ↑返回顶部↑
如今的新加坡,国民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人这四大民族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但又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加坡政府深知,任何民族间的分裂和隔膜都无法使这个弹丸小国实现繁荣,所以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一直是该国的立国之本。
当地人戏称新加坡是“凉拌菜”——一种来自马来西亚的水果和蔬菜混合的凉拌菜,再合适不过,这道出了新加坡多民族的混合与相对独立。四大主要族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非华人、马来人或者印度人、欧亚人这种简单的称呼可以代表。不管他们的祖先来自哪里,也不管他们是否说同样的语言,是否有同样的宗教信仰或习俗,大家都是新加坡人。
除了国民多样化,新加坡还有1/4的常驻居民属于“外国人”,因此不论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来到这里都会很快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
◎华人
华人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5%,也就是说,新加坡3/4左右的人口都是华人,因此华人对新加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新加坡的华人祖先主要来自中国东南部各省市,繁衍至今形成五大华人族群,即福建人、潮汕人、广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还有一些华人来自马六甲海峡和槟榔屿等其他地区。早期来这里的华人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以卖苦力为生的,他们各自住在新加坡河边单独规划出的中国城内。有趣的是,经过几代的繁衍,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擅长不同的行业领域,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和务农,他们多半在银行业和橡胶业占据鳌头;潮汕人多是成功的农学家或者精明的商人;广东人和客家人善于建筑房屋,做木工活、烧砖,以及理发、裁缝、制鞋等与生活相关的行业;海南人则擅长烹饪,多以从事饮食和服务业闻名。他们都秉承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敬业精神,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并且有很重的家庭观念。
新加坡佛牙寺龙华院这处著名的文物古迹位于牛车水中心地区,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圣物——佛牙舍利。
大部分新加坡华人起名字仍保留着和中国人一样的传统,比如两个字的名字和一个字的姓,兄弟姐妹之间的名字会有一个相同的字,但也有些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会给孩子起一个中文名字和一个英文名字。中国人尊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行为准则或生活哲学,这在新加坡华人身上也有很深的体现,比如家长作风,执政者应该仁慈、有德等。在宗教信仰上,除了一些华人信仰佛教或道教外,有越来越多的华人信仰基督教,但他们仍会遵从祖先留下来的习俗,比如过农历新年、清明节祭奠先祖等。
◎马来人
马来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13.9%,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在外来人口涌入之前,他们是本岛上的主要居民,但很快在人口上被华人超过了。新加坡的马来人主要来自马来半岛,还有一些来自苏门答腊岛、廖内群岛、爪哇岛等。马来人生性热情、好客,新加坡的街道名、语言、国歌以及食物等,都体现出了浓厚的马来文化气息。
英国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之后,对当地人存着偏见,不太看重他们,所以马来人在那段岁月生活得异常艰辛。现如今,华人在新加坡占主导,但马来人也自在开心在生活在其中,他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坚韧和天赋,在艺术、文化、媒体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许多马来人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显露峥嵘,其中还不乏一些女性。
牛车水原貌馆这栋建筑位于新加坡市宝塔街,是一栋三层的老式洋楼,馆内展现早期华人移民的生活点滴。
马来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共同的信仰也使他们彼此联系十分密切。大部分马来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每个星期的礼拜五,是新加坡马来人集体到清真寺做礼拜的时间,他们在阿訇的带领下向真主祷告,但男性和女性是分开的,不能混杂在一起。
◎印度人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占总人口的7.9%。最早来到新加坡的印度人是跟随英国舰队而来的印度雇佣兵,后来才有印度人陆续携家带口到这里定居。他们和华人一样,也来自印度的不同地方,有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锡克教徒、古吉拉特人、旁遮普人等,其中泰米尔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差异。
新加坡马来人的婚礼
到了20世纪,印度人在新加坡从事的行业多为货币兑换和私人放贷。那时候,新加坡的银行还很少,一些印度人就把自己的钱借给那些想做生意的人。
此外,印度人所从事的其他行业在当今的新加坡也留有鲜明的痕迹,如北部印度人曾在实龙岗路一带搭建牛棚,饲养奶牛、水牛和山羊等,现在的水牛路和加保路也曾建满牛棚。还有,这一带还曾有不少印度人开设的洗衣房。
和马来人一样,移民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曾受到过欧洲殖民者的轻视。如今,他们的后代进入中上流社会的现象也不少见,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新加坡人,更喜欢移居其他发达国家,这已成为一种趋势。
印度人的国家观念很强,对国家非常忠诚,泰米尔人的中心价值观便是好客和济弱扶贫。
印度教相信生死轮回,并且不接受半途皈依。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生来就是印度教徒,才可以做其信徒。居住在新加坡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的并不多,但凡是印度教徒,都极其虔诚,他们每周都要去一次神庙,进行祈祷或捐赠。
其余的印度人多信奉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也有极少数人信奉锡克教、耆那教和佛教等。正如前所说,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信仰也有所不同。
◎欧亚人
欧亚人是指继承了欧洲和亚洲血统的新加坡人,他们在四大民族中所占比例最小。
早在15世纪时,一些来自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人们便在探险家们的带领下,踏上这片土地,并在此定居下来。他们与当地人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鲜明的欧亚次文明,其后裔便是欧亚人。在早期,欧亚人的父辈都是欧洲人,他们的名字也都是欧洲人的名字。所以,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看出他们的祖辈来自何方。不过到了现代,也有一些欧亚混血儿有着亚洲人的姓,这说明他们的风俗也在悄悄改变。
欧亚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信奉的是基督教。他们和西方基督徒一样,在出生时会接受洗礼,成年后在教堂举行婚礼,葬礼后会进行守夜。
除了以上四大民族,新加坡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土生土长”的华人。所谓“土生土长”,是指他们的祖先在17世纪便定居马来群岛,与当地的妇女通婚,衍生出一种包含了中国与马来文化的独特文化(娘惹文化)。现如今,土生华人已越来越少,因为他们逐渐与当地的华人通婚,被统计为华人,其文化也有逐渐被同化的趋势。
马里安曼兴都庙大门上的雕像寺庙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名胜古迹。寺庙大门上的雕刻非常显眼,五颜六色,形象为印度教诸神、动物、人物等。
◎4种官方语言
新加坡有多个民族,也自然有多种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马来语、泰米尔语都是其官方语言,这也充分向世界表明,它是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确切来说,马来语是新加坡的国语,汉语普通话是华裔社团中的官方语言,泰米尔语是这里60%的印度人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商务和官方语言。新加坡人将英国作为商务语言,使它走上世界舞台,而保留母语,则是为了保留文化。实际上,几乎每个新加坡人都会说两种语言——自己的母语和第二语言英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