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节(2 / 4)
昆山玉的脸色忽然一变,“我祖孙二人能重获自由,多亏秦国公相助。曾祖如此非议秦国公,难道是想……”
“如何,你要去告发我?”昆子熙抬眸望向了自己一手养大的晚辈。
“不敢。”昆山玉不至于忘了孝道,“只是斗胆想问曾祖父一句,您待秦国公,是否诚心?”
“你难道是诚心的么?”昆子熙反问,“过去在女皇面前,也不见你似现在这般紧张,事事都为主君着想。李世安何德何能,竟能让我的重孙儿如此看重?”不等昆山玉开口,他替他答了,“那是因为你已经背叛了女皇,所以你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女皇的势力卷土重来。哪怕你心里清楚,秦国公是祸国之贼,你也只能咬着牙跟在他身后走。”
昆子熙以平淡的语气说出了这番话,说完之后意料之中的看见了重孙铁青的脸色。
昆山玉想要说些什么,可是这时仆役却跌跌撞撞的跑来,如同身后有恶鬼在追逐。
昆子熙皱眉,放下了手中的笔走向屋外,听见仆人跌跌撞撞的说,“不好了,外头全是兵、全是兵!”
李世安居然下定了决心要对昆家用强了么?
昆子熙凝重的远眺,身后则传来了昆山玉嘲弄的声音,“曾祖父倒是对陛下忠心耿耿,可依您看,我们眼下又有什么出路呢?”
作者有话要说:经历了大事之后,昆和赵性格上都有改变赵:弟弟没了,我清醒了
昆:前途没了,我疯了
第250章 、(六十二)
李世安调军包围的不仅仅是昆子熙的府邸,内阁诸大臣的住宅,眼下都有兵甲环绕。
促使李世安下定决心与内阁撕破脸皮的事情,源头要追溯到荣靖公主的驸马杜榛。
荣靖离开北京的时候,目的是北上阻击李世安,当时自然也就没有想过要带上杜榛一起。谁料李世安早就到了京师,潜伏在暗处忽然发难,仓促之中就连嘉禾都险些死在北京城,杜榛更是没能从城内逃出。
杜雍过去与李世安交好,杜的子孙们大约是继承到了杜雍作为商人的圆滑,在李世安掌权之后,立马第一个站出来以故友后裔的身份向李世安示好,歌功颂德的谄媚程度让这位久经边关风霜的老将直犯恶心。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即便李世安疑心杜这群人只是表面上对他恭敬,却也一时间不好发落他们,也就将杜上下搁置一旁不去管了。
这倒也不算是李世安自矜狂妄,不将杜银钗的母族放在眼里,抑或者是他妇人之仁,不懂斩草除根的道理。而是端和八年时的杜氏一族看实在没多少威胁。杜雍死后,韩国公的爵位被嘉禾收走,杜氏其余在朝堂上的子弟,不是陆陆续续的被她革职,便是被她调去了东南的海港。
革职的杜氏子弟在嘉禾的暗示下从商,从事的还是造船、冶铁等与国安危有关的行业。被调往东南的杜人,官阶虽低,职位却相当重要,未来前途无量——这些李世安并不清楚,许多像他一样对端和一朝政局不甚明晰的人都认为杜氏一族在杜雍死后便已然衰落,即便有杜太后在宫中撑腰都无济于事。认定了杜是开国十三姓功勋中最早落魄的那一姓之后,李世安便理所当然的不将他们视作什么威胁。
至于杜榛,他一开始也没想过要苛待的。杜榛的几个兄长轮番拜访李世安,为弟弟求情,同时也没忘了用金帛贿赂李世安身边的谋士与副将。因此李世安入主京师后最初的那段时间里,杜榛依然是待在他的公主府中吟诗作画。直到身在天津的荣靖声称女皇就在她这一方,她将奉女皇之命征讨逆贼。
李世安将杜榛召来,让他写信劝降荣靖,最好能以丈夫的身份当天下人的面申斥荣靖。
杜榛没写,于是被愤怒中的李世安关入了大牢。紧接又有人从杜榛的书房中搜出了“谋逆”的诗稿与文稿,杜榛这些天待在公主府中,虽说只是吟诗作画,作的却全是悖逆之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在嘲弄李世安这个篡权的奸贼。
不仅如此,他的诗作有不少都流传了出去,在京中文人圈子中被争相传抄,这简直就是在蛊惑人心。
出了这样的事,李世安想不严惩杜榛都不行。可偏偏这时,有一众文人得到了消息,纷纷涌去李世安的府邸为杜榛求情,其声势浩大让李世安最初还以为这群人是来杀他的。
杜榛对士子们的号召力让李世安心惊,或者说,之所以有这样多的文人来给杜榛求情,其根源不是他们与杜榛的友谊,而是他们共同拥护端和政权。
何其可笑啊,不久前这些士子们争相恐后的提笔写诗作文抨击端和帝,现在端和帝不在了,他们又争先恐后的跳出来维护她的地位。所谓“正统”,对人心的影响竟是如此之深?
李世安已经听说了,士人们将杜榛比作嵇康,而将他暗喻成司马昭。他倒不介意这样的比方,在他看来,司马昭的确算是个人物。只是士人们自诩正义的嘴脸让他恼火。于是一场血洗就此展开,他用士人们的尸骨向京中所有蠢蠢欲动的鼠辈表明了一点——他李世安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进京之后收敛了许多,已经十分值得感激了,万望众人好自为之。
文人的怒火也由是被点燃,又一大批的士子加入了反对李世安的行列。这些人无一例外的被处死或者下狱——毕竟他们手里的只有笔杆,而李世安的军队手中握刀剑。
内阁和六部的诸臣也被严密的监管了起来,为的是防备他们也成为谋乱生事的一员。昆子熙望自府邸外的披甲之士兴叹,而昆山玉在他身后冷嘲热讽,说他们本就没有第二条出路。
昆子熙并不理会自己的重孙,只命人打点了府邸外的看守,设法探听了如今下狱的士子究竟有哪些人。
在那批人中昆子熙听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席翎、方延岁……这些都是女皇曾经悉心栽培过的少年臣子,如果嘉禾有朝一日能够重回帝座,这残破的山河还需要这些人来一同收整。 ↑返回顶部↑
“如何,你要去告发我?”昆子熙抬眸望向了自己一手养大的晚辈。
“不敢。”昆山玉不至于忘了孝道,“只是斗胆想问曾祖父一句,您待秦国公,是否诚心?”
“你难道是诚心的么?”昆子熙反问,“过去在女皇面前,也不见你似现在这般紧张,事事都为主君着想。李世安何德何能,竟能让我的重孙儿如此看重?”不等昆山玉开口,他替他答了,“那是因为你已经背叛了女皇,所以你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女皇的势力卷土重来。哪怕你心里清楚,秦国公是祸国之贼,你也只能咬着牙跟在他身后走。”
昆子熙以平淡的语气说出了这番话,说完之后意料之中的看见了重孙铁青的脸色。
昆山玉想要说些什么,可是这时仆役却跌跌撞撞的跑来,如同身后有恶鬼在追逐。
昆子熙皱眉,放下了手中的笔走向屋外,听见仆人跌跌撞撞的说,“不好了,外头全是兵、全是兵!”
李世安居然下定了决心要对昆家用强了么?
昆子熙凝重的远眺,身后则传来了昆山玉嘲弄的声音,“曾祖父倒是对陛下忠心耿耿,可依您看,我们眼下又有什么出路呢?”
作者有话要说:经历了大事之后,昆和赵性格上都有改变赵:弟弟没了,我清醒了
昆:前途没了,我疯了
第250章 、(六十二)
李世安调军包围的不仅仅是昆子熙的府邸,内阁诸大臣的住宅,眼下都有兵甲环绕。
促使李世安下定决心与内阁撕破脸皮的事情,源头要追溯到荣靖公主的驸马杜榛。
荣靖离开北京的时候,目的是北上阻击李世安,当时自然也就没有想过要带上杜榛一起。谁料李世安早就到了京师,潜伏在暗处忽然发难,仓促之中就连嘉禾都险些死在北京城,杜榛更是没能从城内逃出。
杜雍过去与李世安交好,杜的子孙们大约是继承到了杜雍作为商人的圆滑,在李世安掌权之后,立马第一个站出来以故友后裔的身份向李世安示好,歌功颂德的谄媚程度让这位久经边关风霜的老将直犯恶心。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即便李世安疑心杜这群人只是表面上对他恭敬,却也一时间不好发落他们,也就将杜上下搁置一旁不去管了。
这倒也不算是李世安自矜狂妄,不将杜银钗的母族放在眼里,抑或者是他妇人之仁,不懂斩草除根的道理。而是端和八年时的杜氏一族看实在没多少威胁。杜雍死后,韩国公的爵位被嘉禾收走,杜氏其余在朝堂上的子弟,不是陆陆续续的被她革职,便是被她调去了东南的海港。
革职的杜氏子弟在嘉禾的暗示下从商,从事的还是造船、冶铁等与国安危有关的行业。被调往东南的杜人,官阶虽低,职位却相当重要,未来前途无量——这些李世安并不清楚,许多像他一样对端和一朝政局不甚明晰的人都认为杜氏一族在杜雍死后便已然衰落,即便有杜太后在宫中撑腰都无济于事。认定了杜是开国十三姓功勋中最早落魄的那一姓之后,李世安便理所当然的不将他们视作什么威胁。
至于杜榛,他一开始也没想过要苛待的。杜榛的几个兄长轮番拜访李世安,为弟弟求情,同时也没忘了用金帛贿赂李世安身边的谋士与副将。因此李世安入主京师后最初的那段时间里,杜榛依然是待在他的公主府中吟诗作画。直到身在天津的荣靖声称女皇就在她这一方,她将奉女皇之命征讨逆贼。
李世安将杜榛召来,让他写信劝降荣靖,最好能以丈夫的身份当天下人的面申斥荣靖。
杜榛没写,于是被愤怒中的李世安关入了大牢。紧接又有人从杜榛的书房中搜出了“谋逆”的诗稿与文稿,杜榛这些天待在公主府中,虽说只是吟诗作画,作的却全是悖逆之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在嘲弄李世安这个篡权的奸贼。
不仅如此,他的诗作有不少都流传了出去,在京中文人圈子中被争相传抄,这简直就是在蛊惑人心。
出了这样的事,李世安想不严惩杜榛都不行。可偏偏这时,有一众文人得到了消息,纷纷涌去李世安的府邸为杜榛求情,其声势浩大让李世安最初还以为这群人是来杀他的。
杜榛对士子们的号召力让李世安心惊,或者说,之所以有这样多的文人来给杜榛求情,其根源不是他们与杜榛的友谊,而是他们共同拥护端和政权。
何其可笑啊,不久前这些士子们争相恐后的提笔写诗作文抨击端和帝,现在端和帝不在了,他们又争先恐后的跳出来维护她的地位。所谓“正统”,对人心的影响竟是如此之深?
李世安已经听说了,士人们将杜榛比作嵇康,而将他暗喻成司马昭。他倒不介意这样的比方,在他看来,司马昭的确算是个人物。只是士人们自诩正义的嘴脸让他恼火。于是一场血洗就此展开,他用士人们的尸骨向京中所有蠢蠢欲动的鼠辈表明了一点——他李世安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进京之后收敛了许多,已经十分值得感激了,万望众人好自为之。
文人的怒火也由是被点燃,又一大批的士子加入了反对李世安的行列。这些人无一例外的被处死或者下狱——毕竟他们手里的只有笔杆,而李世安的军队手中握刀剑。
内阁和六部的诸臣也被严密的监管了起来,为的是防备他们也成为谋乱生事的一员。昆子熙望自府邸外的披甲之士兴叹,而昆山玉在他身后冷嘲热讽,说他们本就没有第二条出路。
昆子熙并不理会自己的重孙,只命人打点了府邸外的看守,设法探听了如今下狱的士子究竟有哪些人。
在那批人中昆子熙听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席翎、方延岁……这些都是女皇曾经悉心栽培过的少年臣子,如果嘉禾有朝一日能够重回帝座,这残破的山河还需要这些人来一同收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