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故事集序(1 / 1)
提到《一千一夜》,有谁不感到喜欢和叹异的呢?我没有能够买理查伯顿(richard burton)的英译全本,但小时候读过伦敦纽恩士(newnes)公司发行三先令半的插画本《天方夜谈》以及会稽金石先生的四册汉译本,至今还约略记得,亚利巴巴与四十个强盗,水手辛八,以及交递传述的那种故事形式。“当时这一本书不但在我是一种惊异,便是丢掉了字典在船上供职的老同学见了也以为得未曾有,借去传观,后来不知落在什么人手里,没有法追寻,想来即使不失落也当看破了。”这是我那册英译本的末路,但也就是它的光荣。《一千一夜》在十八世纪初才进欧洲去,在文学上发生了不少影响,到中国来还没有三十年,我却相信它与中国文艺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当然不是说直接的影响,中国文化里本来有回教的分子,即如向来不绝如缕的浴堂的美风即其一例,所以这些故事在中国有一种声气相同的地方,比较研究上也很有用处。
印度的故事与中国之影响自然要更深了,只可惜还少有人注意。佛经的文章与思想在六朝以后的文学上留下很明了的痕迹,许多譬喻和本生本行的事迹原是民间故事,经佛教徒的采用而得以传译成华言,为中国小说之一来源,而最重要者似为《起世因本经》等所说的死后生活的思想。中国古代民间的宗教思想当然也应注重死后的生活,但不知怎地文献上留得很少,秦汉以来的方士仿佛是为应制起见,把平民的阴间思想删除,专讲贵族的长生思想,这至少总已不是民族信仰的全体了。后出的《玉历钞传》虽然时代大约颇近,却似乎可以算作这样信仰的一本大纲。这里边阴司的组织是沿用道教的帝制,但其地狱刑罚等等则以小乘佛经所说为本,所以即说中国民间思想是佛教的亦不为过。假如说大乘才是真佛教,那么小乘的就说是婆罗门的改组派也罢,不过因此使我们更感到中国与印度的关系的密切,觉得婆罗门的印度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也是很切要的了。许地山先生在所译《孟加拉民间故事》的序文中,说明他译述的第一个动机是“因为我对民俗学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故事是从印度展转流入底,多译些印度的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这实在是说的很对,我希望许先生能够继续地做这种有益的工作。
说到蒙古,我恐怕有些人会要大发其思古之幽情,因为它在元朝不但吞并了中国,还能侵略到欧洲去,所以是一件荣誉罢。在学艺的立场上看来,这些过去的恩怨我想可以不管,但总之是几百年来拉拉扯扯地在一起,文化上必然相互地发生许多影响,就是西夏鲜卑以至三苗,都是如此,如有机缘都值得注意研究。可是蒙古虽然是我们五族之一,蒙古的研究还未兴盛,蒙古语也未列入国立各大学的课程内,在这时候有柏烈伟(s. a. polevoi)先生编译《蒙古故事集》出版,的确不可不说是空谷足音了。柏烈伟先生研究东方语言,在北京大学俄文学系教书多年,是那位《俄国童话集》的编者历史考古学家柏烈伟教授的族人,这回根据蒙古文俄文各本,译成汉文,为故事集二卷,供献于中国学术界,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蒙古民族自有他自己的特色,与汉族颇有不同,他的故事虽然没有那么浓厚华丽,似乎比较与天方相近,而且有些交递传述的形式也很有《一千一夜》的遗意,这是中国故事里所少见的。我们虽不能相信,如斋耳兹(h. a. giles)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上所说,中国章回小说的发达全是受元朝传来的中央亚细亚说书的影响,这些说故事的方法与情状,离开了故事的内容来看,也总是很好的比较的资料。将来有人能够把满洲西藏以至苗族的故事传说编译出来,那时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当大有进步,但是论功行赏,还是柏烈伟先生之揭竿而起应当算是第一功也。
以上是些外行地谈学问的废话,老实说,我还是对于里边的故事可以诚实地批评一句:这是很好的故事,读了很好玩,谨介绍给中国的老小的朋友。
中华民国十九年六月一日,于北平。 ↑返回顶部↑
印度的故事与中国之影响自然要更深了,只可惜还少有人注意。佛经的文章与思想在六朝以后的文学上留下很明了的痕迹,许多譬喻和本生本行的事迹原是民间故事,经佛教徒的采用而得以传译成华言,为中国小说之一来源,而最重要者似为《起世因本经》等所说的死后生活的思想。中国古代民间的宗教思想当然也应注重死后的生活,但不知怎地文献上留得很少,秦汉以来的方士仿佛是为应制起见,把平民的阴间思想删除,专讲贵族的长生思想,这至少总已不是民族信仰的全体了。后出的《玉历钞传》虽然时代大约颇近,却似乎可以算作这样信仰的一本大纲。这里边阴司的组织是沿用道教的帝制,但其地狱刑罚等等则以小乘佛经所说为本,所以即说中国民间思想是佛教的亦不为过。假如说大乘才是真佛教,那么小乘的就说是婆罗门的改组派也罢,不过因此使我们更感到中国与印度的关系的密切,觉得婆罗门的印度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也是很切要的了。许地山先生在所译《孟加拉民间故事》的序文中,说明他译述的第一个动机是“因为我对民俗学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故事是从印度展转流入底,多译些印度的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这实在是说的很对,我希望许先生能够继续地做这种有益的工作。
说到蒙古,我恐怕有些人会要大发其思古之幽情,因为它在元朝不但吞并了中国,还能侵略到欧洲去,所以是一件荣誉罢。在学艺的立场上看来,这些过去的恩怨我想可以不管,但总之是几百年来拉拉扯扯地在一起,文化上必然相互地发生许多影响,就是西夏鲜卑以至三苗,都是如此,如有机缘都值得注意研究。可是蒙古虽然是我们五族之一,蒙古的研究还未兴盛,蒙古语也未列入国立各大学的课程内,在这时候有柏烈伟(s. a. polevoi)先生编译《蒙古故事集》出版,的确不可不说是空谷足音了。柏烈伟先生研究东方语言,在北京大学俄文学系教书多年,是那位《俄国童话集》的编者历史考古学家柏烈伟教授的族人,这回根据蒙古文俄文各本,译成汉文,为故事集二卷,供献于中国学术界,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蒙古民族自有他自己的特色,与汉族颇有不同,他的故事虽然没有那么浓厚华丽,似乎比较与天方相近,而且有些交递传述的形式也很有《一千一夜》的遗意,这是中国故事里所少见的。我们虽不能相信,如斋耳兹(h. a. giles)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上所说,中国章回小说的发达全是受元朝传来的中央亚细亚说书的影响,这些说故事的方法与情状,离开了故事的内容来看,也总是很好的比较的资料。将来有人能够把满洲西藏以至苗族的故事传说编译出来,那时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当大有进步,但是论功行赏,还是柏烈伟先生之揭竿而起应当算是第一功也。
以上是些外行地谈学问的废话,老实说,我还是对于里边的故事可以诚实地批评一句:这是很好的故事,读了很好玩,谨介绍给中国的老小的朋友。
中华民国十九年六月一日,于北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