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金矿分红了!(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耕牛不足,以至于农忙之时,只能用人来拉犁头,或者拉车,一天的农活干下来,经常把人累的汗流浃背、精疲力尽,甚至有活活累死者!
  累点也就罢了,还会影响耕种的速度、质量,致使粮食年年欠收,这也是军户们吃不饱肚子的原因之一!
  布匹不足,人人衣衫褴褛,甚至衣不遮体,就连在坐的百户官们,穿的也是带补丁的旧衣服!
  至于那些小孩子,光着身子的不在少数!
  铁器不足,薛羽想弄个压力井,都要带着孩子们四处捡废铁,可见缺到什么程度了。
  不过以上三样困难加起来,也没有缺盐的问题严重!
  没有耕牛,可以用人拉犁头,没有布匹,可以露着身子(大家都如此,谁也别笑话谁了),没有铁器,可以用木头凑合(这样也行),可是人没有盐吃,真的受不了。
  太祖朱元璋规定过:凡是卫所中的军户,有家室者,每个月可以领取两斤精盐,没有家室者,每个月半斤。
  这样的定额,足够日常生活用了,还能有小小的剩余呢!
  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军户们每个月领取到的盐,连定额的两成都不到,至于剩下八成,都被高层军官们给侵吞了,再倒卖出去谋取暴利!
  数量不足也就罢了,质量也差的一塌糊涂!
  西北地区盛产青盐,这种盐质地纯正、颜色微青,乃是一等一的好盐,就连大明朝的皇宫里都食用青盐,达官显贵们也喜欢用青盐漱口!
  可是军户们领取到的,都是颗粒粗糙、味道苦涩,还掺了大量沙子、木屑、老鼠屎的海盐,能够食用的部分,连一半都不到!
  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有人偷梁换柱,把上好的青盐给贪污了。
  领来的盐不够吃,军户们只能自己买盐了,可是摸摸干瘪的荷包,再看看高高在上的盐价,除了唉声叹气,一点办法也没有。
  平心而论,大明朝的产盐地不少,产盐量也不少,因此盐价一直不算高,官方的定价是十文钱一斤。
  问题是,市场上的真实价格,从来没和官方价格一致过!
  东部地区离海较近,晒盐、运盐比较容易,因此盐价也比较低,二十文钱一斤,是官方价格的两倍!
  西部地区离海较远,大都食用矿盐、或者池盐,开采比较麻烦,因此价格也比较高,一般是官方价格的六倍、七倍,遇到盐慌的时候,还出现过几百文钱一斤的天价盐!
  榆林还不算太倒霉,如今的盐价是八十文钱一斤!
  一个正常人,一年需要大约四斤半的盐,也就是三百六十文钱!
  按一家六口人计算,一年就是两千一百六十文钱,折合二两多银子,这个价格,军户们就是砸锅卖铁也吃不起啊!
  可是人又离不开盐,既然吃不起官盐,那就就吃私盐好了,私盐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也好,深受穷困百姓的欢迎!
  不过在大明朝,贩卖私盐可是重罪,轻则流放,重则斩首!
  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挺而走险,贩卖私盐的事情十分猖獗,甚至有一些豪商、官员、武将也参与其中,不过他们不是为了吃盐,而是为了牟取暴利!
  之前薛羽说了,要去买一些盐回来,如果是买官盐的话,直接去榆林城就可以了,路程也比较近便,可是他偏偏舍近求远,跑到黄河对岸的保德州去买盐。
  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了,他要贩运私盐,真是好大的胆子,视朝廷律法如同儿戏一般。
  在坐的都不是傻子,想明白其中缘故之后,都低头沉思了起来。
  放心吧,百户们不是想举报薛羽,真要那样做了,且不说白沙堡的人,就是手下那些军户,就得把他们千刀万剐了,如今的薛玉郎,可是镇羌所数千军户的心肝宝贝,伤了谁,也不能伤了他!
  百户们想的是,要不要也入上一股,耕牛、布匹、铁器、精盐,那个堡垒不是急缺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