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2 / 4)
14.见《史记·吴王濞列传》。
15.此盟除见于《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外,亦见于《绛侯周勃世家》。绛侯世家其文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16.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7.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8.见《史记·高祖本纪》。
19.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20.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21.高祖所封十王,荆王刘贾战死,故地改封吴王刘濞。赵王如意被毒死,其地改属吕禄。梁王刘恢被气死,其地改属吕产。淮阳王刘友被饿死,其地改属刘。燕王刘建病死,其地改属吕通。齐王刘肥病死,子襄继位。所余者,高祖四子代王刘恒,七子淮南王刘长,四弟楚王刘交,侄儿吴王刘濞。
22.见《史记·外戚世家》。
23.西汉十一帝,有庙号者五人:高帝刘邦,庙号高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元帝刘,庙号高宗。
24.见《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
25.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26.见《汉书·贾谊传》。
27.本节所据,如无另注,均分见《史记》之《袁盎晁错列传》和《吴王濞列传》。
28.见《汉书·爰盎晁错传》。
29.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30.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章)
1.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见《汉书·外戚传上》。
3.见《史记·儒林列传》。
4.见《史记·汲郑列传》。
5.请参看《史记·平准书》。
6.见《汉书·武帝纪》。
7.关于董仲舒,详见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8.见《汉书·董仲舒传》。
9.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下同。
10.见《汉书·高帝纪》。
11.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12.见《汉书·武帝纪》、《史记·儒林列传》、《资治通鉴》卷十九。 ↑返回顶部↑
15.此盟除见于《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外,亦见于《绛侯周勃世家》。绛侯世家其文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16.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7.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8.见《史记·高祖本纪》。
19.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20.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21.高祖所封十王,荆王刘贾战死,故地改封吴王刘濞。赵王如意被毒死,其地改属吕禄。梁王刘恢被气死,其地改属吕产。淮阳王刘友被饿死,其地改属刘。燕王刘建病死,其地改属吕通。齐王刘肥病死,子襄继位。所余者,高祖四子代王刘恒,七子淮南王刘长,四弟楚王刘交,侄儿吴王刘濞。
22.见《史记·外戚世家》。
23.西汉十一帝,有庙号者五人:高帝刘邦,庙号高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元帝刘,庙号高宗。
24.见《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
25.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26.见《汉书·贾谊传》。
27.本节所据,如无另注,均分见《史记》之《袁盎晁错列传》和《吴王濞列传》。
28.见《汉书·爰盎晁错传》。
29.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30.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章)
1.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见《汉书·外戚传上》。
3.见《史记·儒林列传》。
4.见《史记·汲郑列传》。
5.请参看《史记·平准书》。
6.见《汉书·武帝纪》。
7.关于董仲舒,详见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8.见《汉书·董仲舒传》。
9.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下同。
10.见《汉书·高帝纪》。
11.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12.见《汉书·武帝纪》、《史记·儒林列传》、《资治通鉴》卷十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