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3 / 4)
气氛肃穆沉寂,皇帝手执佛珠,闭目盘腿坐在炕上,听赵庸行了礼,方问:“朝臣们什么动静?”
赵庸已然猜出圣意,却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神色黯淡道:“回万岁,臣一路只听众人议论纷纷,多数为太子鸣不平,皇子们正预备递牌子,为太子求情。”
“哦?”皇帝睁开眼睛,露出一抹复杂至极的笑意,“你确定这些话听得真切?”
赵庸将皇帝所说的每个字在心里仔细回味一遍,“臣只是略有耳闻,并不真切。”
“这就对了,”皇帝将佛珠往御案上一掷,目光骤然变得冷凝,“既要废太子,那紧接着当然是立太子,他们心中打着什么好算盘,很快就知道了。”
注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天,一直支持太子的人哪敢置身事外,片刻便起了联名奏折,由内阁大学士李冠英递出。
李冠英德高望重,乃两朝元老,当年教过皇帝功课,现又是太子太傅。
偌大的殿内一片安静,自鸣钟走动的声音格外清晰,宣德炉上燃着凝神静心的沉香,金砖地面光可鉴人。
皇帝看了自鸣钟,一招手道:“让李冠英进来。”
赵庸应了,躬身退至殿外。
洪志远默然立在一旁,心中暗想:皇帝行事果决从不拖泥带水,若真要废黜太子,不可能是这样的态度,只看事情到底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李冠英岁数到了走路颤颤巍巍,由太监搀扶着下跪,老泪盈眶道:“求万岁明鉴,太子实心为国办事,历练有成,怎能因小小过失被废?”
皇帝一个示意,太监立刻搬来兀子,扶李冠英入座。
这白发苍苍的老臣穿戴整整齐齐,官帽,袍褂,礼服,官靴,丝毫也不马虎。
皇帝神色寻常,吃了一口茶道:“治理黄河,地权兼并,太子毫无建树,协理六部又有何政绩可言?他哪一件事能为朕分忧?”
李冠英痛心疾首,凛然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万岁哪能将这些账都算在太子头上?治理黄河乃千年难题,太子在紫禁城长大哪懂那些。地权兼并,太子克尽厥职,毕竟年轻,实为缺乏经验。六部的弊端乃沉疴顽疾,太子尚在历练中,奉旨监国,江宁赈灾,样样没有落下啊!”
皇帝冷飕飕地说:“你看着太子长大,存师生之情无可厚非,他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历练成才,你能给朕一个保证吗?”
李冠英念起辅佐教育之情,潸然泪下,手臂往兀子上一撑,重新跪下来,磕头道:“老臣身为太子之师没能教好太子,请万岁赐老臣一死,以警后世。”
这话明显带着情绪,也有要挟和自哀自怨的意思。皇帝冷冷一笑,“太子太傅不只你一个,朕若赐死你,那赵庸当如何处置?”
历代宰相无下场,赵庸候在一旁,早已架不住,出了一头一身冷汗。
李冠英几乎爬不起来,也不知触动了哪根软弦,兀自放声大哭起来。
皇帝立身,摆手示意洪志远过来,“朕非昏君不杀忠臣,你送他回去,安抚一下情绪。”
洪志远原本吊得老高的心瞬间回归心房,行礼后搀起李冠英离开。
待他们出了殿外,皇帝唤来赵庸,“李冠英年纪大了,朕准他退职,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出了大殿,赵庸站在丹墀下,深吸一口气驱散胸中的郁闷,抬首望着明朗的天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身历其境才能彻底见识天子权术威严。遥想当年的科场舞弊案,万岁明知卖官黑幕,却因处理王长亭的时机不成熟,转而将主考李存孝当了替罪羊。李存孝乃一代大儒,同是太子太傅,清廉自守,轰轰烈烈的一场抄家风波,最终抄出不足五百两白银。
因李冠英谏言失败,先前决意保太子的人多少动摇了心思,这保举太子里头的门道哪三言两语说得清,先不提拥护之功,太子若真下台,下一任太子定记着这笔结党袒护之罪。
皇子们的确递牌子求见,但对于太子之事仅轻描淡写,略一代过就提了其他政务。谁不觊觎皇位,谁对太子有半分真心,或者谁不希望太子倒台?皇帝心如明镜却并不戳穿。
一些小的京官四处打探消息,绞尽脑汁想着该投哪个皇子阵营,却见洪志远,赵庸,高澜三位当朝要员毫无动静,渐渐看出名堂,不再轻举妄动。
裕亲王尚未回到南疆,得知皇帝要废太子的消息火速请旨进京,得皇帝回复,日夜兼程赶到北京,顾不得停歇片刻,第一时间递牌子求见。 ↑返回顶部↑
赵庸已然猜出圣意,却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神色黯淡道:“回万岁,臣一路只听众人议论纷纷,多数为太子鸣不平,皇子们正预备递牌子,为太子求情。”
“哦?”皇帝睁开眼睛,露出一抹复杂至极的笑意,“你确定这些话听得真切?”
赵庸将皇帝所说的每个字在心里仔细回味一遍,“臣只是略有耳闻,并不真切。”
“这就对了,”皇帝将佛珠往御案上一掷,目光骤然变得冷凝,“既要废太子,那紧接着当然是立太子,他们心中打着什么好算盘,很快就知道了。”
注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天,一直支持太子的人哪敢置身事外,片刻便起了联名奏折,由内阁大学士李冠英递出。
李冠英德高望重,乃两朝元老,当年教过皇帝功课,现又是太子太傅。
偌大的殿内一片安静,自鸣钟走动的声音格外清晰,宣德炉上燃着凝神静心的沉香,金砖地面光可鉴人。
皇帝看了自鸣钟,一招手道:“让李冠英进来。”
赵庸应了,躬身退至殿外。
洪志远默然立在一旁,心中暗想:皇帝行事果决从不拖泥带水,若真要废黜太子,不可能是这样的态度,只看事情到底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李冠英岁数到了走路颤颤巍巍,由太监搀扶着下跪,老泪盈眶道:“求万岁明鉴,太子实心为国办事,历练有成,怎能因小小过失被废?”
皇帝一个示意,太监立刻搬来兀子,扶李冠英入座。
这白发苍苍的老臣穿戴整整齐齐,官帽,袍褂,礼服,官靴,丝毫也不马虎。
皇帝神色寻常,吃了一口茶道:“治理黄河,地权兼并,太子毫无建树,协理六部又有何政绩可言?他哪一件事能为朕分忧?”
李冠英痛心疾首,凛然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万岁哪能将这些账都算在太子头上?治理黄河乃千年难题,太子在紫禁城长大哪懂那些。地权兼并,太子克尽厥职,毕竟年轻,实为缺乏经验。六部的弊端乃沉疴顽疾,太子尚在历练中,奉旨监国,江宁赈灾,样样没有落下啊!”
皇帝冷飕飕地说:“你看着太子长大,存师生之情无可厚非,他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历练成才,你能给朕一个保证吗?”
李冠英念起辅佐教育之情,潸然泪下,手臂往兀子上一撑,重新跪下来,磕头道:“老臣身为太子之师没能教好太子,请万岁赐老臣一死,以警后世。”
这话明显带着情绪,也有要挟和自哀自怨的意思。皇帝冷冷一笑,“太子太傅不只你一个,朕若赐死你,那赵庸当如何处置?”
历代宰相无下场,赵庸候在一旁,早已架不住,出了一头一身冷汗。
李冠英几乎爬不起来,也不知触动了哪根软弦,兀自放声大哭起来。
皇帝立身,摆手示意洪志远过来,“朕非昏君不杀忠臣,你送他回去,安抚一下情绪。”
洪志远原本吊得老高的心瞬间回归心房,行礼后搀起李冠英离开。
待他们出了殿外,皇帝唤来赵庸,“李冠英年纪大了,朕准他退职,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出了大殿,赵庸站在丹墀下,深吸一口气驱散胸中的郁闷,抬首望着明朗的天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身历其境才能彻底见识天子权术威严。遥想当年的科场舞弊案,万岁明知卖官黑幕,却因处理王长亭的时机不成熟,转而将主考李存孝当了替罪羊。李存孝乃一代大儒,同是太子太傅,清廉自守,轰轰烈烈的一场抄家风波,最终抄出不足五百两白银。
因李冠英谏言失败,先前决意保太子的人多少动摇了心思,这保举太子里头的门道哪三言两语说得清,先不提拥护之功,太子若真下台,下一任太子定记着这笔结党袒护之罪。
皇子们的确递牌子求见,但对于太子之事仅轻描淡写,略一代过就提了其他政务。谁不觊觎皇位,谁对太子有半分真心,或者谁不希望太子倒台?皇帝心如明镜却并不戳穿。
一些小的京官四处打探消息,绞尽脑汁想着该投哪个皇子阵营,却见洪志远,赵庸,高澜三位当朝要员毫无动静,渐渐看出名堂,不再轻举妄动。
裕亲王尚未回到南疆,得知皇帝要废太子的消息火速请旨进京,得皇帝回复,日夜兼程赶到北京,顾不得停歇片刻,第一时间递牌子求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