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之大时代 第124节(2 / 4)
“卢学科,加温。”
“好的,温度上升中,20、25、30、40,温度上升到50,到达最佳温度,外接口打开。”
“1号液流入心脏,温度正常、流速正常、传感器无异常。”
超级计算机的显示器,一半装在实验室里,墙面上四个显示器密密麻麻地闪现无数数字,孙斌一边迅速记录,一边仰着头目光迅速从最左边那个屏幕扫到最右边。
李铮和刘思朝站在旁边,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看着这四个“小家伙”的动作,紧皱的眉头丝毫没有松开。
“心脏跳动速度持续减缓,小刘,把心脏数据标亮!”孙斌大声对旁边玻璃隔间内的小刘大喊道。
小刘双手不停敲击着键盘,听到孙斌的喊声,抬手对他比了个ok的手势。
随着1号血液代用品液体的导入,以及温度、流速的变化,心脏的跳动速度慢慢降低并逐渐稳定下来,保持在了不损耗心脏活性的最低限度上。
“这些小家伙很不错。”刘思朝少见地开口称赞道。
确实,虽然这个实验他们这四个月来不知道做了多少遍,但那都是李铮和刘思朝主导的,四人第一次自己动手,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然是非常了不起了。
然而……
“嘟嘟嘟”心脏检测发出警报,屏幕上面的折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平缓。
“心跳下降!快!调整温度和流速!人体模拟环境准备!快!”四个人听到警报声,瞬间慌了神,哪怕郑光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但是传感器上面的数据越来越小。
“嘟……”一声平缓的嘟声,屏幕上的波动线变成了一条直线,心脏停跳!
四人的面色惨白。
“教授……”孙斌耷拉着脑袋。
李铮嘴角微勾,但又很快严肃了面容,“再试一次!”
四人浑身一震,郑光业抿了抿嘴,开口道:“计算机准备,再来一次!”
重复了五次,四人总算做到了解冻阶段,小心翼翼地中和液氮解冻心脏,实验结果和李铮刘思聪的一样,细胞未受到损耗,但是在冷冻中心脏活性同样在减弱。单纯的冷冻不能做到器官的无限时储存。
“是防腐。少一道低温防腐工序!”李铮沉声说道。
刘思朝闻言,思忖片刻点点头。
虽然知道了技术流程中缺少的步骤,但是第九实验室尝试了无数种现有的低温防腐配方,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他们实验的要求,换句话说,他们的实验卡住了。
这一卡,就卡到了1986年。
期间梁哲飞过来两次,因为李铮还处于项目研究阶段,两人根本说不上两句话,李铮真觉得梁哲没找他分手,绝对是真爱。
1986年1月,赵德培亲自上门“警告”李铮他已经缺课很久了。华清有规定,无论多大牌的教授,一个月一堂课是必须保证的,当初李铮与华清签订的聘书里也有这一条,但是李铮这段时间被这个项目弄得晕头转向,根本忘了这一茬。
而华清领导层们也全身心投入在华清奖的设立上,也没顾得上,这不,稍稍空闲下来,赵德培就找上门来了。
李铮揉揉自己的太阳穴,“好,您安排时间吧。”他这样回答道。
于是第二天上午,李铮站在了教研楼一楼教室的讲台上。
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人,还有不少人自带小凳子坐在教室的过道上。
前面几排坐的都年纪偏大,有脸熟的也有陌生的,大概是华清及其他学校的教职员工。对了,李铮上次公开课整理讲述的资料已经由华清大学教育出版社校对完毕,并于85年年底正式出版。 ↑返回顶部↑
“好的,温度上升中,20、25、30、40,温度上升到50,到达最佳温度,外接口打开。”
“1号液流入心脏,温度正常、流速正常、传感器无异常。”
超级计算机的显示器,一半装在实验室里,墙面上四个显示器密密麻麻地闪现无数数字,孙斌一边迅速记录,一边仰着头目光迅速从最左边那个屏幕扫到最右边。
李铮和刘思朝站在旁边,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看着这四个“小家伙”的动作,紧皱的眉头丝毫没有松开。
“心脏跳动速度持续减缓,小刘,把心脏数据标亮!”孙斌大声对旁边玻璃隔间内的小刘大喊道。
小刘双手不停敲击着键盘,听到孙斌的喊声,抬手对他比了个ok的手势。
随着1号血液代用品液体的导入,以及温度、流速的变化,心脏的跳动速度慢慢降低并逐渐稳定下来,保持在了不损耗心脏活性的最低限度上。
“这些小家伙很不错。”刘思朝少见地开口称赞道。
确实,虽然这个实验他们这四个月来不知道做了多少遍,但那都是李铮和刘思朝主导的,四人第一次自己动手,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然是非常了不起了。
然而……
“嘟嘟嘟”心脏检测发出警报,屏幕上面的折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平缓。
“心跳下降!快!调整温度和流速!人体模拟环境准备!快!”四个人听到警报声,瞬间慌了神,哪怕郑光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但是传感器上面的数据越来越小。
“嘟……”一声平缓的嘟声,屏幕上的波动线变成了一条直线,心脏停跳!
四人的面色惨白。
“教授……”孙斌耷拉着脑袋。
李铮嘴角微勾,但又很快严肃了面容,“再试一次!”
四人浑身一震,郑光业抿了抿嘴,开口道:“计算机准备,再来一次!”
重复了五次,四人总算做到了解冻阶段,小心翼翼地中和液氮解冻心脏,实验结果和李铮刘思聪的一样,细胞未受到损耗,但是在冷冻中心脏活性同样在减弱。单纯的冷冻不能做到器官的无限时储存。
“是防腐。少一道低温防腐工序!”李铮沉声说道。
刘思朝闻言,思忖片刻点点头。
虽然知道了技术流程中缺少的步骤,但是第九实验室尝试了无数种现有的低温防腐配方,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他们实验的要求,换句话说,他们的实验卡住了。
这一卡,就卡到了1986年。
期间梁哲飞过来两次,因为李铮还处于项目研究阶段,两人根本说不上两句话,李铮真觉得梁哲没找他分手,绝对是真爱。
1986年1月,赵德培亲自上门“警告”李铮他已经缺课很久了。华清有规定,无论多大牌的教授,一个月一堂课是必须保证的,当初李铮与华清签订的聘书里也有这一条,但是李铮这段时间被这个项目弄得晕头转向,根本忘了这一茬。
而华清领导层们也全身心投入在华清奖的设立上,也没顾得上,这不,稍稍空闲下来,赵德培就找上门来了。
李铮揉揉自己的太阳穴,“好,您安排时间吧。”他这样回答道。
于是第二天上午,李铮站在了教研楼一楼教室的讲台上。
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人,还有不少人自带小凳子坐在教室的过道上。
前面几排坐的都年纪偏大,有脸熟的也有陌生的,大概是华清及其他学校的教职员工。对了,李铮上次公开课整理讲述的资料已经由华清大学教育出版社校对完毕,并于85年年底正式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