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之大时代 第124节(3 / 4)
它被华国科研研究院列为生物实验室指定用书,华国许多大学的生物系也将其列入了教材名单当中,这本《生物研究指南》也是这回教室里座无虚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铮有些心虚地摩挲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手表,比起上回,他这回可是什么都没准备,讲什么呢。
看着前几排同事们桌面上摆得整整齐齐的笔记本,李铮眯了眯眼,还是得讲点有内容的。
他熟悉的,有内容的,能现在不做准备当场讲下来的,那便只有现在正在进行的“延长器官储存时间”的课题了。
“我们今天这堂课探讨的是第九实验室现阶段的实验项目,器官储存。”
“相信大家对这个课题不会陌生,毕竟uw溶液和ch5溶液之争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今天我要讲的,正是这个项目的第二阶段,心脏的无限时储存。”
教室里立刻想起了一片窸窸窣窣的讨论声,虽然早在当初芝加哥电视台的时候,李铮就提过这个概念,国内媒体也转载报道过,但是普通民众看问题,和专业人士看问题的深度还是不一样的。
前排的一众专家学者一听就意识到了这个课题代表的意义,心脏是初大脑外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心脏的无限时储存的成功,意味着器官储存将进入永久时代。
“李教授,这真的是现在的科技水平可以做到的吗?”第二排的一位中年人忍不住问道。
他是燕大的生物学副教授,昨日听说华清的李教授要上课,燕大的生物系瞬间炸开了锅,一众教授连课都不想去上了,花了整整一天讨论他们要不要去华清听课的问题。
他们想不想去,当然想了,但是华国人爱面子,华国学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华清和燕大虽然是兄弟学校,但两校同在华京,又同是华国数一数二的学府,这竞争关系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他们堂堂燕大教授,去听一个华清讲师的课,这也太丢份了!没错,虽然华清众人都称李铮为教授,但是按职称来讲,他还就只是个讲师而已。
但是不去!那怎么行!
《生物研究指南》他们也看了,这本书几乎把生物学从成立起到如今的发展历程捋了一遍,按大类将其生物学史上的重大实验项目一一列出,分析其实验流程技巧,归纳总结。
这群燕大教授这么一遍看下来,说受益匪浅还是低估了它的作用。
万一那位李铮教授还藏着些什么,万一华清那群家伙敝真自扫,不印发成册出版了,那他们上哪里哭去,于是纠结了一天,这些燕大教授还是决定来听课。
“当然。”李铮笑道“现在第九实验室已经做到了心脏无损伤冷冻,并且将心脏储存时间由美国器官移植协会公布的72小时,延长到了168小时,这在器官储存史上也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当然了,168小时和无限储存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路总是要走出第一步的,不是吗?”李铮笑眯眯地答道。
教室里的讨论声更响了,96个小时!
李教授说得风淡云轻,但讲台下的人却知道这96个小时代表着什么,器官储存时间延长了整整一倍多,这意味着无数个人将从中获益,因为这项技术重获新生。
一阵讨论后,他们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同时屏住了呼吸,听讲台上的李铮叙述实验室项目的具体事项。
第162章
实操能力弱是华国科研界的通病, 不仅是学生,就算同等级别的教授, 国内的学者的动手能力也比外国高校弱了一筹,这是客观科研环境造成的。
李铮上辈子在华清上课的时候, 也经常拿正在进行的项目在课堂上与学生们探讨, 华清的学子或许不是最优秀的, 但是学习能力必定是华夏数一数二的, 很多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会给李铮很多灵感。
“实验现阶段确实遇到了阻碍,理论上在心脏缓跳时填充液氮,使心脏在保持跳动状态下被冷冻。心脏的生理记忆功能会使其在解冻的一刹那恢复跳动,但是现实实验中, 液氮冷冻还不足以做到使心脏完全停止消耗。”
“我猜是少了一种低温防腐配方,研制出这种低温防腐配方, 这将是实验室接下来的主要工作。”
“李铮先生……”
“李教授……”
李铮的话一说完, 教室里前三排的同行们便迫不及待地争先发言,他们有的会提出问题,有的则会给出意见,遇到确实有用的意见, 李铮会迅速记录下来, 课堂内的气氛一时变得十分融洽。
但这仅仅是对坐在前排的学者们来说,后面的学生们就听得比较辛苦了。 ↑返回顶部↑
李铮有些心虚地摩挲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手表,比起上回,他这回可是什么都没准备,讲什么呢。
看着前几排同事们桌面上摆得整整齐齐的笔记本,李铮眯了眯眼,还是得讲点有内容的。
他熟悉的,有内容的,能现在不做准备当场讲下来的,那便只有现在正在进行的“延长器官储存时间”的课题了。
“我们今天这堂课探讨的是第九实验室现阶段的实验项目,器官储存。”
“相信大家对这个课题不会陌生,毕竟uw溶液和ch5溶液之争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今天我要讲的,正是这个项目的第二阶段,心脏的无限时储存。”
教室里立刻想起了一片窸窸窣窣的讨论声,虽然早在当初芝加哥电视台的时候,李铮就提过这个概念,国内媒体也转载报道过,但是普通民众看问题,和专业人士看问题的深度还是不一样的。
前排的一众专家学者一听就意识到了这个课题代表的意义,心脏是初大脑外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心脏的无限时储存的成功,意味着器官储存将进入永久时代。
“李教授,这真的是现在的科技水平可以做到的吗?”第二排的一位中年人忍不住问道。
他是燕大的生物学副教授,昨日听说华清的李教授要上课,燕大的生物系瞬间炸开了锅,一众教授连课都不想去上了,花了整整一天讨论他们要不要去华清听课的问题。
他们想不想去,当然想了,但是华国人爱面子,华国学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华清和燕大虽然是兄弟学校,但两校同在华京,又同是华国数一数二的学府,这竞争关系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他们堂堂燕大教授,去听一个华清讲师的课,这也太丢份了!没错,虽然华清众人都称李铮为教授,但是按职称来讲,他还就只是个讲师而已。
但是不去!那怎么行!
《生物研究指南》他们也看了,这本书几乎把生物学从成立起到如今的发展历程捋了一遍,按大类将其生物学史上的重大实验项目一一列出,分析其实验流程技巧,归纳总结。
这群燕大教授这么一遍看下来,说受益匪浅还是低估了它的作用。
万一那位李铮教授还藏着些什么,万一华清那群家伙敝真自扫,不印发成册出版了,那他们上哪里哭去,于是纠结了一天,这些燕大教授还是决定来听课。
“当然。”李铮笑道“现在第九实验室已经做到了心脏无损伤冷冻,并且将心脏储存时间由美国器官移植协会公布的72小时,延长到了168小时,这在器官储存史上也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当然了,168小时和无限储存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路总是要走出第一步的,不是吗?”李铮笑眯眯地答道。
教室里的讨论声更响了,96个小时!
李教授说得风淡云轻,但讲台下的人却知道这96个小时代表着什么,器官储存时间延长了整整一倍多,这意味着无数个人将从中获益,因为这项技术重获新生。
一阵讨论后,他们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同时屏住了呼吸,听讲台上的李铮叙述实验室项目的具体事项。
第162章
实操能力弱是华国科研界的通病, 不仅是学生,就算同等级别的教授, 国内的学者的动手能力也比外国高校弱了一筹,这是客观科研环境造成的。
李铮上辈子在华清上课的时候, 也经常拿正在进行的项目在课堂上与学生们探讨, 华清的学子或许不是最优秀的, 但是学习能力必定是华夏数一数二的, 很多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会给李铮很多灵感。
“实验现阶段确实遇到了阻碍,理论上在心脏缓跳时填充液氮,使心脏在保持跳动状态下被冷冻。心脏的生理记忆功能会使其在解冻的一刹那恢复跳动,但是现实实验中, 液氮冷冻还不足以做到使心脏完全停止消耗。”
“我猜是少了一种低温防腐配方,研制出这种低温防腐配方, 这将是实验室接下来的主要工作。”
“李铮先生……”
“李教授……”
李铮的话一说完, 教室里前三排的同行们便迫不及待地争先发言,他们有的会提出问题,有的则会给出意见,遇到确实有用的意见, 李铮会迅速记录下来, 课堂内的气氛一时变得十分融洽。
但这仅仅是对坐在前排的学者们来说,后面的学生们就听得比较辛苦了。 ↑返回顶部↑